Aller au contenu principal

马克斯·普朗克学会


马克斯·普朗克学会


馬克斯·普朗克學會(德語:Max-Planck-Gesellschaft,縮寫MPG),全称馬克斯·普朗克科學促進協會Max-Planck-Gesellschaft zur Förderung der Wissenschaften e.V.),台灣常譯為普朗克学会,中國大陸常譯為馬普所。其為德國一流科學研究機構的聯合機構。至2021年共有37名研究員獲得諾貝爾獎。協會標誌為羅馬神話中的智慧女神弥涅耳瓦。

歷史

馬克斯·普朗克的前身是威廉皇帝学会,成立於1911年。在1947年為了紀念前一年過世的前會長,量子物理學家馬克斯·普朗克而更名。

運作

協會為一非營利性法人機構,登記在柏林,但中央行政單位是在慕尼黑。主要運作財源由德國聯邦政府科研部及各州政府各出資一半。2004年協會總預算約為12億5千萬歐元。2018年协会总预算为18亿欧元。除了各研究所外,尚有國際馬克斯·普朗克研究學院等附屬機構。截止2011年1月1日,马普下设了80个研究所和研究实验室,大多數分佈在德國各地,其中,4个研究所和1个研究实验室建立在德国本土之外。共雇用約12,000名人員,另經常約9,000名訪問學者於此工作。

马普所的任務是研究基礎科學,分為以下三个领域:生物学和医学、物理化学技术、人文科学,涵蓋所有基礎科學研究領域。各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經常緊密與所在地大學合作,但仍為大學外之獨立機構,機構人員不負責大學內部教學工作,並擁用較大學更良好的設備和更充裕的資金,維持其世界級的學術地位。由於不受大學分科的影響,在跨領域研究上特別擅長。

各研究所底下有數個大致上獨立運作的學系和研究組。各由系主任領導,為終身職,在自己的系上有近乎绝对的權力,可自行決定雇用和經費使用,研究任何他感興趣的科學問題。在系主任退休時,該系結束運作。

影響

中央研究院的制度設計參考馬克斯·普朗克學會,將研究領域區分為數理科學組、生命科學組和人文社會科學組三個領域。

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列表

马克斯·普朗克学会下辖超过80个研究所。

参考文献

Giuseppe Zanotti Luxury Sneakers

外部链接

  • MPG官方網站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参见

  • 马克斯·普朗克

Text submitted to CC-BY-SA license. Source: 马克斯·普朗克学会 by Wikipedia (Historical)


Langue des articles



INVESTIGATION

Quelques articles à proximit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