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er au contenu principal

小部 (佛經)


小部 (佛經)


小部》(巴利語:Khuddakanikāya),又称《小尼迦耶》,为《巴利三藏》中收錄偈頌等雜類的經藏,南傳上座部佛教典籍,對應北傳佛教的雜藏。《小部》編訂的完成通常認定在比四尼迦耶(或稱四阿含)要更晚的時期,具有經藏補遺的性質。不過,小部包含貼近佛世時的古老經文,例如:《法句》、《自說》、《如是語》、《經集》、《長老偈》、《長老尼偈》等六部,屬於比較古老的偈頌。其他的經文成立較為後期,接近各部派論藏成立的時期。

斯里蘭卡及泰國巴利經藏的小部有十五部經,而緬甸小部是十八部經。雖稱為小部,事實上在五尼迦耶中部帙最為龐大。據元亨寺的漢譯南傳大藏經,長部3冊、中部4冊、相應部6冊、增支部7冊、小部22冊(其中本生因包含註釋,佔了12冊,若略去經注不計,假定本生是在1-2冊間,則小部約為11-12冊左右)。

定義

巴利語Khuddaka(梵語: kṣudraka)的意思為「小」或「雜」。尼迦耶、尼柯耶(nikaya)是南傳上座部對「阿含」(āgama)的稱呼。因此,小部、小尼柯耶(Khuddaka nikaya),又稱作小阿含(kṣudraka āgama,古漢語譯為少分阿含、雜類阿笈摩),即是指雜藏。

範圍

斯里蘭卡及泰國巴利經藏《小部》由十五部经组成,緬甸《小部》由十八部經组成:

  1. 小誦(Khuddakapāṭha):從其它經律中選錄,供初學者誦習的9部短小經文。
  2. 法句(Dhammapada):佛法之要偈,教義之名句,共26品,423偈。
  3. 自說(Udāna):佛陀無問自發感興之偈,多處與律藏的「犍度」相同。
  4. 如是語(Itivuttaka):以增一法集成的重頌,表示輾轉傳來聽聞的話語,以「吾從世尊,聞如是語」起頭。
  5. 經集(Suttanipāta):為赤銅鍱部所選錄的經文集成,主要由偈頌所組成,包含了許多初期佛教的經文。
  6. 天宫事(Vimānavatthu):講述行善上生天界的種種樂事。
  7. 餓鬼事(Petavatthu):講述遭惡報墮為餓鬼的悲慘故事。
  8. 長老偈(Theragāthā):佛陀的大弟子比丘所說,以1279偈講述264位長老的事跡。
  9. 長老尼偈(Therīgāthā):佛的大弟子比丘尼所說,以522首偈頌講述73位長老尼的事跡。
  10. 本生(Jātaka):俗稱「五百五十本生」,收錄本生故事547個,但重複頗多。巴利本生是偈頌體,長行部分來自註釋。
  11. 義釋(Niddesa):對《經集》中的〈義品〉、〈彼岸品〉,以及〈犀角經〉的義疏,傳說為舍利弗所作。
  12. 無礙解道(Paṭisambhidāmagga):論述止觀為主的論書,體裁近於部派的阿毗達摩,傳說為舍利弗所作。
  13. 本行(Apadāna):講述佛陀、辟支佛、長老、長老尼的前世傳略和生平事跡及業報因緣。
  14. 佛種姓(Buddhavaṃsa):講述佛傳故事的專品,風格與《長部·大本經》相類 。
  15. 行藏(Cariyāpiṭaka):用偈頌講述了35個本生故事。特別著重在十波羅蜜多,講釋迦佛前生的大行。
  16. 導論(Nettippakaraṇa): (緬甸版有,泰國版沒有),傳說為迦旃延所作,用十六種瓔珞(hāra,用來解釋經文的模式,如同串起珠寶那樣貫串經文)、五種意趣(naya,理趣、方法)以及十八種根本句(mūlapada)作為解釋的導引。
  17. 藏釋(Peṭakopadesa): (緬甸版有,泰國版沒有),傳說為迦旃延所作,和導論編排不同但為同一種類型與相同主題的作品,成立年代比導論要早。
  18. 彌蘭王問(Milindapañha): (緬甸版有,泰國版沒有),彌蘭王(即米南德一世)向比丘那先(又譯龍軍)問道的集錄。
  19. 經攝(Suttasaṃgaha): (緬甸藏經目錄有),從巴利三藏及其註釋中選錄出的重要經文。

按《善見律毘婆沙》記載,《屈陀迦》(Khuddaka的音譯)分為「十四部」,當中不包含小誦。

又據巴利聖典協會本的長部義註《吉祥悅意》記載,長部師(Digha-bhāṇakā)將稱為「小典」(Khuddaka-gantha)的本生、長老尼偈等十一種佛典(未提小誦、佛種姓、行藏及本行)置於《阿毘達磨藏》。不過,中部師(Majjhima-bhāṇakā)將這些佛典含佛種姓、行藏及本行在內等十四種(未提小誦)歸於經藏中的小部。

無畏山寺派的《解脫道論》,同樣把《義釋》和《無礙解道》歸入阿毘達磨。

《小部》開合和歸屬的分歧,反映出《雜藏》的特性。不過15部經是一般認定的通說。18部經則是緬甸第五次結集時刻於石上,而在第六次結集成印刷及網上版。在斯里蘭卡阿努拉德普勒城編輯的《經攝》(Sutta-saṃgaha),收於1888年緬甸藏經目錄《Piṭakat samuiṅ》,但不包含在1956年的緬甸三藏《Chaṭṭasaṅgāyana》中。

譯本

全本

  • 吳老擇、慧嶽譯,漢譯南傳大藏經·小部(26-47冊),1995-1996,元亨寺妙林出版社(巴利本生原來只有偈頌,長行散文是隨日文版從註解中譯出。彌蘭王問於1997年由郭哲彰譯出,當作三藏外文獻而位於63-64冊。)

單行本

英譯

  • T. W. Rhys Davids譯,Questions of King Milinda,1890-1894,Clarendon Press, SuttaCentral 網路版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彌蘭王問)
  • E. B. Cowell等譯,The Jataka or Stories of the Buddha's Former Births,六冊,1895,Cambridge at the University Press, SuttaCentral 網路版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本生)
  • Caroline Rhys Davids譯,Psalms of the Early Buddhists,1909, 1913,Bristol: Pali Text Society (長老尼偈、長老偈)
  • Isaline Blew Horner & H S. Gehman譯,Minor Anthologies of the Pali Canon,1931–75,四冊,Bristol: Pali Text Society (法句、小誦、自說、如是語、佛種姓、行藏、天宮事、餓鬼事)
  • Bhikkhu Nanamoli譯,The Guide,1962,Bristol: Pali Text Society(導論)
  • Bhikkhu Nanamoli譯,Pitaka-Disclosure,1964,Bristol: Pali Text Society(藏釋)
  • Bhikkhu Nanamoli譯,The Path of Discrimination,1982,Bristol: Pali Text Society(無礙解道)
  • John D. Ireland譯,The Udana and the Itivuttaka,1997,Buddhist Publication Society(自說、如是語)
  • Bhikkhu Bodhi譯,The Suttanipata: An Ancient Collection of the Buddha's Discourses and Its Canonical Commentaries,2017, Somerville, MA: Wisdom Publications(經集)
  • Jonathan S. Walters譯,Legends of the Buddhist Saints,2017,Whitman College,SuttaCentral 網路版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本行)
  • Bhante Sujato譯,Minor Discourses,2014-2021,SuttaCentral 網路版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小誦、法句、自說、如是語、經集、長老偈、長老尼偈)
  • zacanger(網路ID)譯,Niddesa,2021,網路版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義釋)

對應

巴利小部典籍,在漢傳大藏經中的對應傳本或相關文獻:

相關條目

  • 雜藏
  • 藏外佛典 (上座部佛教)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 Khuddaka Nikaya in Pali and English at "MettaNet - Lanka"
  • Khuddaka Nikaya in English at "Access to Insight"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The Pali Tipitaka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Tipitaka.org --- 第6結集本のパーリ語原文を、様々な文字で読める
    (Tipiṭaka (Roman) > Tipiṭaka (Mūla) > Suttapiṭaka > Khuddakanikāya)
  • Suttacentral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Suttacentral 様々な言語訳が読める総合的な三蔵に関するサイト

Text submitted to CC-BY-SA license. Source: 小部 (佛經) by Wikipedia (Historical)



INVESTIG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