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er au contenu principal

念 (佛教)


念 (佛教)


(巴利語:sati,梵語:smṛti),又譯為具念念根繫念,佛教術語,是一種穩定的心理狀態,修行者將思想固定在某個對象上,專注的觀察它,就稱為念。以正確的方式來修習念,被稱為正念 (巴利文:sammā-sati,梵文:samyak-smṛti),是通往解脫的八正道之一。隨時繫念,憶持不忘,稱為隨念(巴利語:anussati),有六隨念與十隨念等法門。觀察「身」「受」「心」「法」四個主題,稱為四念住。

字義

在巴利文及梵文,念(sati)是動詞,意為「記得」、「憶起」,引伸的名詞形態為「記憶」,但是它也有專注、覺察的意思,英文常譯為mindfulnessawareness。《清淨道論》認為,念是一種心理過程,通過不忘失的憶念,以保持思慮的穩定、不飄蕩。因為念的穩定,使得修行者可以執持(upaganha)善的念頭與行為,放棄惡的行為。形成精進、不放逸的力量,這就稱為正念,英文常譯為right mindfulnessright thoughtpostive thought

佛教理論

念被列入五根之一。在阿毘達磨中,也是一種心所,南傳上座部列為七種遍行心所之一,說一切有部列入大地法之一。

正念可分為世俗正念,與聖正念二者。正確,不虛假的保持念,稱為世俗正念,可以讓人投生善趣,但它是有漏,有取的;出世間的聖正念,則是將念保持在四聖諦上,思維四聖諦。

修行者的念,是否是正念,由他是不是具備正知來分辨,以正知來修行念,即是正念。以正念來觀察身、受、心、法,即是四念處,或稱四念住。以正念或安那般那念修行禪定,稱為正定。

参考文献


Text submitted to CC-BY-SA license. Source: 念 (佛教) by Wikipedia (Historical)


INVESTIG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