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er au contenu principal

界分別觀


界分別觀


界分別觀,巴利語:dhātuvavatthāna),又稱四界分別觀界作意界方便觀界差別觀,佛教止禪四十業處之一,以界作為所緣。通過觀察四大(地、水、火、風)的不同性質與變化,以進入禪那。通過界分別觀,破除有身見。

現代上座部佛教中仍保持這種修持傳統。北傳佛教中,主要以界分別觀來對治我慢。許多北傳佛教的信徒,以念佛觀來取代界分別觀,修習這種方法的人不多。

概論

界分別(Dhātumanasikāra),是以界(Dhātu)及分別(manasikāra)兩個字組成的複合字。分別,是辨別、安立的意思,辨別構成自己身體中的種種界,就稱為界分別。在禪觀中此界特指四界(地水火風四大種)或六界(四大種再加空界、識界),空界不是虛空,其他教派有五大種學說,即四大種加虛空,佛教認為虛空不是大種。也可以進一步將人類身體細分,可分析為二十種地界,十二種水界、四種火界和六種風界等。

界分別觀是以觀察自身中的六界或四界及至色聚,作為禪修所緣,是一種止觀並重的禪法。屬於四念處中的身念處,以不淨觀為基礎,觀察身上各種界,但不同處在於不須強調厭惡作意。修行者觀察自己身體,分析身體中的各種元素,分析其特性歸屬於何界,從中了解身體是由五陰四大所聚合而成,相互支持,因此進一步了解四諦,了解真實緣起法,最終獲得解脫。

歷史

部派佛教

在《阿含經》之中,已有相關觀察種種界,即四界(地、水、火、風)乃至十八界,皆為不實虛妄、非真實我的教法,但還沒有獨立名稱。至部派佛教時期的論師,從身念處中將其分立出來,才出現界分別觀這個名稱。

說一切有部《大毘婆沙論》以緣十八界觀察,為聞思修三慧的入門,提出以觀察十八界之名、自相、共相(四諦十六行相)而將其略入十二處的修行的方法。說一切有部瑜伽師僧伽羅叉造《修行道地經》,提出對治情欲、瞋怒、愚癡、多想念、憍慢的五種禪法。前四者為不淨觀、慈心觀、因緣觀、數息觀,大致對應於《雜阿念經》、《增壹阿含》提到的四觀。當中所說對治我慢的第五無常觀,觀察人死後,皆化為白骨,等而無異,有何殊別?有人認為雖未明說,但近於界分別觀。

論師法救,於所作之《雜心論》中,將界分別觀,與不淨觀、數息觀同列,稱三度門。法救認為,不淨觀中的白骨觀可通於三度門,但界分別觀並未如不淨觀與安般念一般,被歸屬在契經中解說,顯示界分別觀可能在此時發展成為獨立禪修法。說一切有部所傳的禪修法,由二甘露門開始,結合界分別觀,觀察諸法自共相,最終至涅槃。

覺音造《清淨道論》,在〈說定品〉中,提到四界分別觀,並由長部中歸納出簡略與詳盡的兩種修行法。在〈說見清淨品〉中,說純觀者與奢摩他行者都可修行四界分別觀。在〈說見清淨品〉中,在四界分別觀之下,也提出十八界觀、十二處觀、五蘊觀、名色觀等。其後的大寺派註疏家,則多將四界分別觀,作為純內觀行者(乾觀者、觀乘者、純觀乘者)的主要入門修行禪法。《增支部》第二集第37經,提到具內結比丘與具外結比丘,覺音在《增支部註》中認為具內結比丘為純觀乘者,其後的註疏師舍利弗說明,所謂修業處的比丘,是指純觀乘者以修行四界分別觀為入門。烏波斯那《小義註釋》中,也提到觀乘者以四界分別觀入門,辨別名色,之後得到證悟。

北傳佛教

北傳佛教早期的經典中沒有提到界分別觀,但在空觀修行中,也有吸納界分別觀的方法,修行觀十八界空。界分別觀這個名詞最早出現在《大般若經》、《瑜伽師地論》與《大乘阿毘達磨集論》。《大般若經》中提到的界分別觀,內容與《中阿含經》〈念處經〉一致。此外,界分別觀總是與其他其四種禪觀一同出現,皆強調它主要對治我慢。北傳佛教《大般涅槃經》稱「著我多者當為分析十八界」。在這些北傳佛教經典中,都直接使用界分別觀的名稱,但沒有詳細解釋其內容,可能在此時,界分別觀已成為專有名詞,不用特別解釋。

《華嚴經》提出法界唯心造的論點,由此建立唯心法界觀。《大般涅槃經》以觀察如來藏為清淨常住的如來法界,為一真法界觀。

北傳佛教中的界分別觀

《大般若經》以界分別觀為菩薩的修行法門之一。《瑜伽師地論》認為界分別觀主要用於對治我慢。

由鳩摩羅什傳入中國的五門禪法,以念佛觀來取代界分別觀。稍後天台宗智顗在解說五停心觀時,將此說法也列入。智顗認為,界方便觀雖可以破除我執,但因緣觀功用相同;可以破境界逼障,與念佛觀功能相同。而念佛觀為大乘菩薩法門,界分別觀則被視為南傳上座部佛教禪觀,所以可以用念佛觀來取代界分別觀。

淨土宗主要採用這種說法。印光法師認為可以用念佛來具攝五停心觀。從某些淨土宗古德的著述來看,認為念佛勝於五停心觀。

受天台宗與淨土宗影響,北傳佛教中主要以念佛觀來取代界分別觀,界分別觀因而少人修習。

法界分別觀

北傳佛教中發展出法界觀。據此,天台宗有十法界觀,華嚴宗有四法界觀。

四大的性質

地界的性質:硬、粗、重、軟、滑、輕。

水界的性質:流動、黏結。

火界的性質:熱、冷。

風界的性質:支持、推動。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 溫宗堃《巴利註釋文獻裡的乾觀者》

Text submitted to CC-BY-SA license. Source: 界分別觀 by Wikipedia (Historical)



PEUGEOT 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