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er au contenu principal

梵網經 (大乘佛教)


梵網經 (大乘佛教)


梵網經盧舍那佛說菩薩心地戒品》,收於大正藏律部,藏譯本是從漢語轉譯。其下卷又稱為《梵網菩薩戒經》、《菩薩波羅提木叉經》、《菩薩心地戒本》,為漢傳佛教菩薩戒所據法本之一。本經與《巴利三藏·長部·梵網經》同名,但為不同經本,內容亦無關係。

經序說《梵網經盧舍那佛說菩薩心地戒品》為鳩摩羅什所譯,然其流傳史實不詳。許多佛教學者認為此經可能為為5世紀中於漢地所造。

題解

蓋以大梵天王之因陀羅網,重重交錯無相障閡,諸佛之教門亦重重無盡,莊嚴法身無所障閡,一部所詮之法門重重無盡,譬如梵王之網,故稱梵網。

心地,心為萬法之本,能生一切諸法,故曰「心地」。如《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中說:「眾生之心猶如大地,五穀五果從大地生。如是心法,生世出世善惡五趣,有學無學、獨覺、菩薩及於如來。以是因緣,三界唯心,心名為地」。又修行者依心而修行,長養諸善根功德,亦是「心地」。一切眾生之本覺真性為心地、佛性。

傳譯

《出三藏記集》未載本經,僅在經序收錄「菩薩波羅提木叉後記」。梁武帝世沙門慧皎作梵網戒疏,其著作《高僧傳》載羅什譯《菩薩戒本》。《法經錄》載「菩薩波羅提木叉經一卷 失譯、菩薩戒本一卷(後秦弘始年羅什譯)、梵罔經二卷(諸家舊錄多入疑品)」,這是以《梵網經》為疑惑,其戒本一載失譯,一載鳩摩羅什譯。《開元釋教錄》是以《梵網經》為羅什譯,菩薩戒本為下卷。

據經序所說,《梵網經》有一百十二卷六十一品,鳩摩羅什譯出第十品〈菩薩心地品〉兩卷。屈大成指《梵網經》並非羅什所譯,而是約於五世紀中至末之間集出並流傳,他並認為梵網經是漢人作的可能性不高,特殊詞彙是中土人士加筆。

不過,學術界大多認為《梵網經》應為中國人於劉宋末年所編述,並非譯自印度。船山徹校勘現存全部的《梵網經》版本,得出現存《梵網經》共兩個系統:一是開元寺本與思溪藏本系統、二是高麗藏本系統,以前者較古老。他對此經中的特殊詞彙加以研究,認為《梵網經》並不是一部譯經,而且,其上下卷為不同人所撰出,下卷更要早於上卷,是於五世紀撰成於中國。

內容

本經上卷風格似《華嚴經》,下卷為教示戒律的戒本,說明菩薩修道之階位及應受持之十重四十八輕戒相。

上卷為釋迦佛於第四禪天普接大眾,使歸蓮華藏世界之紫金剛光明宮中,向臺上盧舍那佛請問菩薩之行因,盧舍那佛乃對千百之釋迦廣說十發趣心、十長養心、十金剛心等三十心及十地等四十法門。

下卷則論及菩薩戒,列舉十重禁戒、四十八輕戒;係釋迦佛於娑婆世界閻浮提之菩提樹下所揭示。爲常用的菩薩戒本之一。

地位

此經被視為漢傳大乘律之第一經典,頗為中國、日本佛教界所重視。學界一般認為惠能之「無相戒」屬於《梵網經》系統。日本天台宗開祖最澄,承天台大師智顗,依法華開顯之精神,採用梵網經中三聚淨戒,提出「圓頓戒」的說法,公開舉行圓頓戒授與式。

唐密祖師之一的不空三藏以廣本《金剛頂經》為諸佛大菩薩甚深祕密境界相,把梵網經兩卷本視為源出於廣本《金剛頂經》的淺略行相。

漢傳佛教素食以及不食五辛的文化,主要源自梁武帝、北齊文宣帝下令斷酒禁肉,隋文帝、唐高祖制詔斷殺,以及梵網經菩薩戒和如來藏系佛經,如楞伽經、涅槃經、央掘魔羅經之中的相關規定。由於帝王敕斷葷腥以及禁殺生,使得素食風氣逐漸深入中國民間。如來藏系佛經以及著重佛性的梵網菩薩戒經都強調悉斷肉食,使得素食得到推崇,蔚爲風氣。文殊師利問經則採取長養慈悲心為說悉斷肉食,但也開許三淨肉,為藥用、保健開許五辛的見解,瑜伽菩薩戒本亦無斷肉和五辛的規定,較能兼容聲聞戒律。

注解

  • (隋)智顗《菩薩戒義疏》二卷
  • (唐)明曠《天台菩薩戒疏》三卷
  • (唐)法藏《梵網經菩薩戒本疏》六卷
  • (新羅)勝莊《梵網經菩薩戒本述記》四卷
  • (新羅)義寂《梵網經菩薩戒本疏》三卷
  • (新羅)太賢《菩薩戒本宗要》一卷《梵網經古迹記》三卷
  • (日本)空海《梵網經開題》一卷
  • (日本)凝然《梵網戒本疏日珠鈔》五十卷
  • (明)祩宏《梵網經心地品菩薩戒義疏發隱》五卷《戒疏發隱事義》一卷《菩薩戒問辯》一卷
  • (明)智旭《梵網經菩薩心地品合註》七卷《梵網經菩薩心地品玄義》一卷《菩薩戒羯磨文釋》一卷
  • (清)弘贊《梵網經菩薩戒略疏》八卷
  • (清)寂光《梵網經直解釋經》四卷
  • (清)今釋《菩薩戒疏隨見錄》一卷
  • (清)書玉《梵網經菩薩戒初津》八卷
  • 釋靈源《梵網經菩薩道》,2016年,法鼓文化(原名:《梵網經集義句解》)
Collection James Bond 007

考證

相傳此經由印度傳來,原有112卷61品,但是現代並沒有發現它的梵文本,在梵文經典記載中也沒有提到此經。因流傳、譯著者之史實不詳,且所載多引用他經,故亦被推定非譯自梵夾,係於中國所偽造,編述時代約為劉宋末年。

此經的來歷在中國古代已經備受質疑,因為鳩摩羅什自言,不敢傳授戒律,學者懷疑此經可能不是傳自於鳩摩羅什,故隋代《法經錄》將其歸為疑品。現代佛教學者如望月信亨、大野法道、鎌田茂雄、呂澂、湯用彤等人皆考證此經為在中國偽造。

太虛大師認為此經上卷與《大乘瑜伽金剛性海曼殊室利千臂千鉢大教王經》內容類似,必有梵文本根據。湯用彤認為此經為北魏太武滅佛後,北方僧人由《菩薩地持經》、《曼殊千臂經》等經典中抄錄、改寫而成。

參考文獻

参閲

  • 菩薩戒

外部連結

  • 屈大成-從古文獻論《梵網經》之真偽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屈大成-從文本論《梵網經》之真偽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釋常昇-淺談聖嚴法師之梵網菩薩戒

Text submitted to CC-BY-SA license. Source: 梵網經 (大乘佛教) by Wikipedia (Historic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