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er au contenu principal

國立政治大學


國立政治大學


國立政治大學,簡稱政大NCCU,是一所位於臺灣臺北市的研究型國立大學,學術範圍以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為主,在人文科學、社會科學、法學、商業管理、金融等領域皆具重要學術影響力。政大初創時是為政府培養政治、管理及司法人員的中央院校,在臺復校後逐步發展為研究型大學,現設有12個學院,下分34個學系、43個研究所與30個學位學程,並設有9個校級研究中心。為亞洲及太平洋地區代表臺灣的指標性智庫。

政大由多個政府及政黨人才培育機構合併成立,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後在1954年復校,為首間在臺復校的國立大學。政大被譽為培育國家人才的搖籃,畢業生多任職於金融商管界及政治司法行政領域,政大校友及教職員涵蓋3名中華民國總統與3名中華民國副總統,多位政府機關首長、民意代表以及公務人員,為中華民國政商界領袖的搖籃。

學校象徵

國立政治大學前身之一為中國國民黨籌設之中央黨務學校,首任校長為蔣中正,設立之目的即為配合國家建設與社會發展的需要,培養政治管理人才。因此其校訓、校徽及校歌等各方面象徵,都與中華民國、中國國民黨呼應。被部份媒體認為具黨國色彩且因其歷史而戲稱黨校

近年來因應轉型正義,政大學生會成立校園轉型正義小組,並與政大野火陣線等學生自治團體積極推動校內威權象徵移除或轉型。推動校歌歌詞之增訂修改、移除蔣中正銅像與遺像以及更名。。

校徽

現行校徽制定於1956年,外型為象徵中華民國精神之國花梅花的五瓣設計,中嵌篆書「政大」二字,並以圓圈圍住。梅花象徵堅忍、潔白、芬芳的立校精神;圓圈代表圓滿、圓融。顏色則與國旗採用相同色系,以紅色、白色以及藍色為主色設計,象徵「為國育才」。在顏色上,紅色代表政大人的溫暖熱誠,藍色代表青天,白色則是白日,兩者結合象徵晴空萬里,正大光明。

校旗

校旗以中華民國國旗配色為主軸,以藍色為底,輔以白色及紅色鑲邊、金色流蘇為飾,中央為校徽及金色「國立政治大學」字樣。

校訓

校訓「親愛精誠」制定於1927年,由時任副教務主任羅家倫與時任校長蔣中正共同商討後決定。該校訓沿用當時由中國國民黨總理孫中山於廣州創立之陸軍官校校訓。政大校史館存有蔣中正書寫之校訓。

校樹

1996年全校票選出樟樹為代表植物。2017年90週年校慶時,票選出楓香作為校樹。

校歌

約創作於1940年,由當時中央政治學校教育長陳果夫作詞,為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音樂教育博士、耶魯大學教授李抱忱作曲。

2017年11月20日,經過從第186次校務會議成立檢討現行校歌委員會到第196次校務會議上正式通過校歌歌詞修訂版。修改部分包含將革命改革新,命令改理念,並修正第七、第八句歌詞為「實踐民主法治是我們的使命」、「維護自由人權是我們的責任」;並決議兩版校歌並行。

校史

1927年5月5日,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會第88次會議與國民政府各部部長聯席會議上,提議成立「中央黨務學校」;5月20日於第92次會議通過設立中央黨校,將原先由黃埔陸軍軍官學校擴充改組成的「中央軍事政治學校」分離為隸屬中央軍事委員會的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和隸屬中央執行委員會的中央黨務學校。1929年6月27日,中國國民黨第3屆中央執行委員會第19次常務會議議決,黨務學校更名為「中央政治學校」。1947年配合訓政改憲政,與蔣經國領導的三民主義青年團的中央團校「中央幹部學校」合併,改組為國立政治大學並改隸中華民國教育部。

第二次國共內戰爆發後政大停止辦學,中央政府遷往臺灣後在1954年11月24日復校,是首間在臺復校的國立大學。與隨後復校的國立清華大學、國立交通大學等在各學術領域皆有高度評價,為臺灣培育大量社會中堅人才。

除校本部外,現設有公共行政及企業管理教育中心、國際關係研究中心、中學、小學及幼兒園等附屬機構,形成一完整教育體系。

中央黨務學校

中國國民黨於1927年在南京市紅紙廊將中央軍事政治學校分離,成立「中央黨務學校」,負責國民革命軍北伐期間與軍政時期黨務與政治幹部的教育訓練。在蔣中正領導的中國國民黨決定籌設中央黨務學校後,於是年5月20日正式通過以蔣中正為校長,5月20日即該校校慶日。南京紅紙廊也成為了嗣後政大精神上的永久校址。政大的社團幹部訓練營也以「紅紙廊」為名。

  • 1927年,蔣中正發動「清黨」剷除黨內中國共產黨勢力後,原先準備成立「宣傳訓練院」,但後來由中央黨務學校取代。中央黨校校訓沿用1924年成立的黃埔軍校校訓,即「親愛精誠」四字,並於1927年經首任校長蔣中正敲定。創校初期借用國立東南大學校舍,至該校改組國立第四中山大學後,接收校產以為為永久之校址。課程著重黨務及社會運動、政治宣傳,授課內容則分為理論、歷史、地理和組織。
  • 中央黨務學校因屬軍政時期重要的政治幹部培訓學校,由蔣中正親任校長,實際負責學校運作者乃副教務主任羅家倫、副訓育主任谷正綱及副總務主任吳挹峰等人。
  • 1928年12月设立蒙藏及华侨特别班,1929年2月第一期43人开学。学制两年。

中央政治學校

中央政治學校是中國國民黨在訓政時期培育政治及管理人才的主要基地,當年地位類似中國共產黨的「中共中央黨校」或是法國戴高樂將軍倡導下的巴黎政治學院、國家行政學院。蔣中正經常親自視導校務,並對同學們發表演說。時任教育長羅家倫主張:「我們要擔負起普法戰爭後法國政治學校的責任。我希望把這所學校辦成像英國倫敦大學政治經濟學院和巴黎政治學校相似的標準。」使該校成為高級文官的搖籃,並且提供學生優厚的待遇,吸引不少民國四大名校畢業生入讀進修,以求在公務部門獲得職位。

校舍由當時著名的華蓋建築師事務所興建,現僅留存仿法國巴黎凱旋門興造之大門,顯示當年該校特殊的身份和地位。中央政治學校時期曾在江寧縣展開政治實驗,該縣政府組織從縣長到各科科、股長等各級官員,大多是學校教師或畢業生,目的在研究及發展中國式的治理模式。

  • 1929年,中央黨務學校改組為「中央政治學校」,初設政治、財政、地方自治、社會經濟四系,後來又增設教育和外交等系。
  • 1930年,增設國民政府測驗工作人員養成所,由吳南軒教授主持,專責培養國家各類考試事務人才,西康學生特別訓練班及蒙藏班。
  • 1930年12月21日,設立蒙藏班,聘唐啟宇為班主任,租曹都巷民房辦學,入學100人。
  • 1931年,增設華僑班,次年改稱大學部,以及新設地政研究班、計政學院。
  • 1933年,蒙藏班升格為中央政治學校附設蒙藏學校,校舍為南京和平門外曉莊師範舊址,設高中部(分普通、師範、畜牧、衛生4科)、初中部、補習班;1937年9月改為中央政治學校附設邊疆學校;1941年8月改为國立邊疆學校至1949年8月。以及地政研究班升級為地政學院。1934年夏成立包頭、康定、西寧三分校。1934年10月1日,包頭分校正式開學,名譽校長蔣介石,學校主任張鎮臨,校址設在包頭東門大街一處歇業的糧店大院落(今東河區東門大街第二小學),設四年制簡易師範部於1934年、1935年各招生一屆各50人,三年制初中部1936年招生一屆50人,六年制小學部,所有學生為公費,絕大部分為漢族學生;1937年9月16日从包頭疏散,前往西寧,1938年夏羅愛林接任主任,學校遷往岷縣,1939年9月解散。
  • 1935年,設置研究部,分行政、法律、經濟、財政、外交、教育等組,與大學部各學系互相配合,並新設肅州分校
  •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中央政治學校隨中央政府機關遷至重慶,並將科系調整為法政、經濟、外交、新聞、地政五系,爾後又成立新聞事業專修班、新聞專修科、地政專修科、會計專修科、統計專修科、語文專修科。
  • 1939年,中央政治學校改組,大學部及地政學院、合作學院停止招生。設立國民政府公務員訓練部,培訓公務人員高等考試及公務人員普通考試初試及格人員。
  • 1943年,设立國民政府法官訓練班,為當時全中國唯一的司法訓練机关。
  • 與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普利策新聞學院合辦中央政治學校新聞學院。1942年底,中國國民黨中央宣傳部副部長董顯光陪同宋美齡赴美治病時,通過其碩士同學、時任哥倫比亞大學普利策新聞學院院長亞更曼的幫助下,獲得戰略情報局每年5萬美元的匿名資助,1943年10月11日在重慶郊外上清寺巴縣中學内正式開學,學員要求大學畢業,英語良好,首屆招生32人(25男7女),蔣介石任名譽院長,董顯光任院長,中宣部國際宣傳處處長曾虚白任副院長,葛海樂(Harold L. Cross)教授任教務長,學員採編英文《重慶新聞》(Chungkin Reporter)。1944年6月30日第一期結業30人。1944年10月11日第二期開學,學員29人(25男4女),甘露德(Rodney Gilbert)接任教務長。1945年6月30日第二期結業。抗戰勝利後無疾而終。知名校友有外交官葉公超、温源寧、魏景蒙、沈錡、沈劍虹、朱撫松、周森鏞、凌崇熙、李惠苓,新聞人余夢燕、王洪鈞,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局長段連城及夫人王作民、吳存亞,赴美的馬大仁。

中央幹部學校

1944年三民主義青年團創立「中央幹部學校」(青年幹部學校),以重慶復興關為校址,由蔣中正擔任校長,其子蔣經國擔任教育長。初設研究部,主要研究政治、經濟,招生對象為各國立大學畢業生,三期共培訓幹部五百餘人。後增設專修部,計有地方自治、師範、管理、生產等四科,並增設東北青年訓練班。

抗戰後期知識青年從軍運動時,開始附設青年軍政治工作幹部訓練班,由蔣經國兼任班主任。中央幹部學校在性質及任務上,可對應至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之中央團校,中國青年政治學院。

國立政治大學

大陸時期

  • 1946年,中國國民黨與三民主義青年團進行黨團合併,同時「中央政治學校」也與「中央幹部學校」合併,定名為「國立政治大學」(國立中央政治大學),管理機關由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直屬改隸為中華民國教育部。
  • 1947年,政大改採專任校長制,教育部聘任蔣介石為名譽校長,並派顧毓琇為校長。
  • 1948年,設置文學院、法學院、政治經濟學院,以及教育研究所。
  • 1949年,經渡江战役後,中華民國政府在大陸全面退守,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進駐南京,南京紅紙廊、孝陵衛校址為中國共產黨所接收。一部份遷到四川的政大師生,以少量兵器投筆從戎,參與第二次國共內戰,經過蘇場遭遇戰和大邑包圍戰後,僅有少數學生生還,爾後以軍人身份轉由香港進入臺灣。政大在臺北復校後,在校區設有「精神堡壘」石碑,自1982年起,於每年12月20日舉辦政大節,紀念上述參與川西會戰的政大師生。

在臺復校

在臺復校初期學校經費承受政府各方面限制,教育部之經費運用也不夠靈活及透明,導致學校各類發展受到限制,資產及校地都僅有中小型規模。當時政府在高等教育的投資上顯有不足,各類硬體條件甚至不及南京時期。因此為了增加大學自主性曾有行政法人化之提案。

學術發展方面,由於缺乏醫學及工程學學院,造成政大在各類學術評比排名遭低估,也難以發展跨領域研究。政大與國立陽明大學及臺北市立聯合醫院結盟建立「聯盟醫療系統」。亦曾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商討合併事宜,以期擴充理工領域的教學研究。

  • 1950年,政大在臺灣的校友於該年4月9日,在圓山飯店舉行大規模的聚會,到會者約五百人,由張金鑑擔任主席,會中曾通過籌組校友會及促進在臺復校案。(政府遷臺後,原無在臺恢復國立大學構想,曾有一律不考慮復校之決議。但隨時局轉變,培養高等教育人才之機構嚴重不足,例如當時臺灣省僅有國立臺灣大學一所國立大學,無法負擔龐大社會需求,始漸有復校之議。)
  • 1954年,教育部長張其昀呈函行政院,略謂「擬先在臺恢復設置國立政治大學,以應急需」,復校事宜完全由教育部主導,先於臺北市的教育部大樓恢復辦學,後選定臺北縣木柵鄉教育部用地為復校基地,政大成為嗣後大陸時期各國立大學,如國立清華大學、國立交通大學等在臺復校之先驅。復校首任校長為心理學家陳大齊(曾任北京大學代理校長),初期設立行政、公民教育、新聞及國際關係等四個研究所。
  • 1955年,恢復設立大學部,後依《大學法》之規定,就所設各系,規劃文學院、法學院、商學院。
  • 1958年,文學院、商學院成立。
  • 1959年5月20日,四維堂落成,甫落成時稱作中美合作體育館兼活動中心,為首個接受中美援助案興建的學生活動中心,並作為正式大禮堂,亦是校園精神象徵建築。
  • 1960年,政治所高級研究生周道濟通過教育部考試獲得法學博士學位,為依據《學位授予法》獲得此項學位的第一人。同年,附設實驗小學成立。
  • 1962年,國立政治大學與美國密西根大學合作,成立公共行政及企業管理教育中心。
  • 1963年,新聞學系實習廣播電臺「政大之聲」成立。
  • 1964年,設立公共行政研究所、企業管理研究所。在楊必立主持下,企管研究所招收MBA,是第一所提供以中文教授工商管理碩士課程的大學。
  • 1966年,舉辦第一屆文化盃合唱比賽。
  • 1968年,與臺北市政府共同創辦臺北市立北政國民中學。
  • 1975年,「中華民國國際關係研究會」改制為「國際關係研究中心」,並開始隸屬於國立政治大學。
  • 1977年,中正圖書館落成,為當時臺灣地區規模最大之大學圖書館,同年5月,依據《實驗空中專科進修補習學校設置暫行辦法》成立空中行政專科進修補習學校。
  • 1980年,舉辦第一屆金旋獎。
  • 1989年,設立外國語文學院及傳播學院,藝文中心成立。
  • 1992年,附設空中行政專科進修補習學校併入國立空中大學。
  • 1993年,設立社會科學學院,法學院獨立設置。
  • 2000年,設立國際事務學院。
  • 2001年,舉辦第一屆包種茶節,為政治大學第一次的校園開放(Open Campus)活動。
  • 2002年,設立教育學院。
  • 2005年,附屬高級中學成立。
  • 2006年,與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國立陽明大學建立「聯盟醫療系統」。
  • 2008年,政大書院成立。
  • 2010年,行政院同意將鄰近占地約10餘公頃之國防部指南山莊營區核撥予政大作為校地。
  • 2012年,中國國民黨委託政大管理孫中山紀念圖書館。
  • 2014年,研創總中心落成,並開設線上開放式課程。
  • 2015年,國防部指南山莊營區移撥政大,成為指南校區。
  • 2016年,商學院通過歐洲管理發展基金會的EQUIS認證。
  • 2017年,雄鷹籃球隊成立。經校務會議投票後,將校歌「實行三民主義為吾黨的使命,建設中華民國是吾黨的責任」修改為「實踐民主法治是我們的使命,維護自由人權是我們的責任」,並採新舊版本並行。
  • 2018年,設立創新國際學院;經校務會議投票,遷移總圖書館中內的蔣中正坐像,但保留山上校區的騎馬像。
  • 2019年,「國立政治大學羅家倫國際漢學講座」開講;指南校區達賢圖書館落成;政治大學擴大學士班跨領域學位取得,並提出以教學單位人事經費的分配應考量該單位貢獻度及資源使用度,來制定系所教師員額計算辦法的「教學單位教師人事經費分配案」。
  • 2020年,加入台灣聯合大學系統案經系統各校及政大校務會議通過,並送教育部核定。
  • 2021年,正式成為台灣聯合大學系統成員校;雄鷹籃球隊首次獲得UBA大專籃球聯賽公開男一級冠軍;設立資訊學院。
  • 2022年,設立國際金融學院、李元簇台灣與亞洲研究講座、南島研究講座。
  • 2023年,學務會議、總務會議依《促進轉型正義條例》分別提出討論案表決,通過後移除四維堂內的「蔣中正遺像」(以影像存檔保留原貌),以及山上校區公車站「蔣公銅像站」更名為「好漢坡站」。

歷任校長

  • 【政治大學前身】
  • 【國立政治大學】(南京)
  • 【國立政治大學】(臺灣臺北)

校園環境

國立政治大學主校區位於臺北市文山區,校園緊鄰指南山區及景美溪、新店溪,又有指南溪流經校區,鄰近著名產茶聚落「貓空」。對外交通有信義快速道路連結信義區,大眾運輸系統則有臺北捷運系統之文湖線動物園站、貓空纜車,以及興建中的環狀線政大站,山上政大重劃區有美國比佛利山莊之美譽。宿舍建築化南新村由台北市政府文化局指定為聚落建築群。公共行政及企業管理教育中心提供政府與企業高等人才培訓,位於臺北市大安區金華街,未來計畫於桃園航空城設置分館。

校區

學校建築

中國大陸時期的政大以陳果夫、丁惟汾、余井塘、張道藩 、程天放、羅家倫等學者及中國國民黨相關之政治人物執掌校政。在臺復校後,校內建築地標即多以中華民國重要人物命名,如以國父孫中山先生的號為名的「逸仙樓」、及以行憲後第一任總統蔣中正為名的「中正圖書館」,以為紀念其貢獻,另外政大各學術單位亦多與政府各機關部門對應,如地政學系、外交學系等,皆曾為少數政大獨有之學術單位。

教學單位

政大設有12個學院,以人文科學、社會科學及商學為主,理學院方面,以研究數學、心理學及神經科學為主。

文學院以教授中國文學、歷史、哲學、圖書館學為主軸,設有3個學系及4個研究所,為創校院系之一。

外國語文學院以教授英國文學、斯拉夫語文、歐洲語文、阿拉伯文、土耳其文、語言學以及東亞及南亞語言及文化為主軸,自文學院分出設立。設有7個系1個研究所、2個學位學程及教學中心,外語學院是中華民國教育部指定的大學外語中心及大韓民國教育部指定的海外核心大學。

理學院以教授數學、心理學、神經科學、物理學為主軸,由原文理學院分出設立。目前設有2個系、2個研究所、2個學位學程。

社會科學學院以教授政治學、社會學、經濟學、財政學、公共行政學等社會科學領域為主軸,目前設有7學系、3研究所及1個原住民專班與4個英語國際學程,,為創校院系之一。

法學院為創校院系之一,後由社會科學學院繼承既有法學院建制,而法律學系獨立自成一法學院。法學院之院館仍在興建中,因此目前與社科院及國際學院共同使用綜合院館。

國際事務學院是以教授國際關係學為主軸的專業學院,共有3個系所,現為國際事務專業學院協會成員。

商學院為該校學生與教師人數最多的學院,共有8學系、2研究所,為國際商學管理聯盟(PIM)成員,並通過AACSB及EQUIS認證,為創校院系之一。

傳播學院前身是中央政治學校與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於重慶合辦的新聞學院,現設有4個學系。

教育學院,教學主軸為教育行政學以及師資培育,學校尚有一附屬中學及附屬小學、幼兒園等,提供教育實習資源。

創新國際學院,為政治大學國際部,任務是配合政府新南向政策、產業政策等。課程以英文為主要語言,提供全球治理及商業課程、亞洲研究課程。

資訊學院共有1個系與多個學位學程,亦有與中央研究院合作之博士課程,透過資訊專業技術的完整課程架構,打造資訊跨域整合與應用的學習場域。2021年8月起由理學院分出設立,成為政大第11個學院。

公共行政及企業管理教育中心成立於1962年,由政治大學與美國密西根大學共同成立,主要為推動高階公務人員及商業管理教育。

國際金融學院共有1個碩士學位學程,為依據《國家重點領域產學合作及人才培育創新條例》(產學創新條例)設立之研究學院,目標是培育國際金融人才。2022年經教育部核准,由政大與公私立銀行、金融機構產學合作合資成立。座落在政大公企中心,為政大第12個學院。

政大書院,作為學校的住宿書院,同時也是大學部學生的博雅教育中心。

行政單位

行政單位多位於校園行政大樓內,負責綜理校園一切行政管理及學生事務。政大學術發展基金會亦位於行政大樓內。

研究單位

政治大學除了有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在內的九個校級研究中心外,各學院也設有院級研究中心。

研究暨創新育成總中心

研究暨創新育成總中心為校級研究中心辦公室所在地,設有國際會議廳及多功能互動教室,並提供創業辦公室空間。實驗室方面,已有「計算、認知與行為社會科學實驗室」、「教育、醫療與防災巨量資料研究實驗室」、「數位足跡探索實驗室」等進駐。中心一樓為展演空間,二樓為校級研究中心辦公室及物理教學實驗室,三樓為產學合作研究,四樓為創業育成中心,五樓為學術空間。

校級研究中心

校級研究中心為跨領域研究發展中心,支持各學院研究發展。

其中的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於1953年成立,是冷戰時期成立的國家級智庫中心,1975年納入國立政治大學。

高等教育深耕特色領域研究中心,為教育部高等教育深耕計畫中,政治大學的特色研究中心。

圖書館系統

政大圖書館,前身為1954年春季成立於志希樓的圖書室,1959年10月31日獨立設置圖書館。1976年中正圖書館落成後遷入現址,志希樓則轉供理學院使用。截至2022年底,館藏資源已達443萬7千餘冊。其中實體館藏345萬餘冊,電子資源98萬餘種。現與香港大學圖書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書館有館際合作服務,並與包含中央研究院、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國立臺灣大學、國立清華大學等51所學術機構圖書館簽訂圖書互借協定。

系統館舍包含中正圖書館(總館)、達賢圖書館、商學院分館、綜合院館分館、傳播學院分館、社會科學資料中心,並受中國國民黨委託管理黨史檔案以及孫中山紀念圖書館。

中正圖書館

中正圖書館是政大圖書館系統總館,開幕之初曾為臺灣規模最大的大學圖書館,至今仍典藏系統近六成實體資料。建物共有地下1樓,地上4樓,地下悅讀區為24小時開放的自習室,1樓至4樓分別為陳芳明書房、各式微縮資料區、期刊區及書庫。

達賢圖書館

達賢圖書館為系統中面積最大的圖書館,包含圖書館主建物與獨棟閱覽室湖濱悅讀小屋,位於該校的指南山莊校區最前端。於2016年獲校友尹衍樑捐贈指南山莊全區規劃以及新圖書館建築,2019年取得使用執照後,於同年11月開放試營運,2020年2月25日正式啟用。

該館與中正圖書館以實體藏書為主的定位不同,館內提供讀者如個人研究室到中大型會議廳等多元的學習共享空間,館內特藏中心設有恆溫恆溼的庫房,珍藏特殊實體館藏並進行展示。

社會科學資料中心

社會科學資料中心主要保存校史檔案與學術資料典藏、數位化,另受中國國民黨委託管理該黨之近現代政治檔案及孫中山紀念圖書館館藏。

2019年因館舍規畫改建搬遷至中正圖書館。2023年併入圖書館改組為其下設之研究發展組、校史與檔案組。

  • 孫中山紀念圖書館

孫中山紀念圖書館為國父紀念館內孫逸仙博士圖書館之分館,由中國國民黨黨史館委託管理。典藏書籍來源包含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中山文化教育館、國防研究院、孫中山長子孫科、方東美贈書。

  • 校史館

在臺灣復校後,1973年,先於社會科學資料中心內陳列學校相關史料,但由於校園屢經水災,爾後於1990年,校史館始設於行政大樓八樓東側,2006年6月9日,校史館經重新整修對外開放,並由李元簇題詞「親愛精誠 繼往開來」,鑲嵌於入口主牆。2014年,政治大學與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簽約,獲得政大在大陸時期檔案資料,並將共同舉行學術研討會等交流活動。

展演空間

  • 政大藝文中心

藝文中心提供表演及藝文展覽場地,提供師生及社區居民欣賞表演的場所。

  • 民族學系民族博物館

為民族學系保存各式田野調查工作時所取得之標本,以及各界所捐贈之文物展示及典藏博物館,位於綜合院館南棟5樓。

其他

資訊服務

政治大學電子計算機中心是TANet的骨幹架構中心之一,是臺北區的兩中心之一,另一中心為臺灣大學計算機中心,政大負責新北市及基隆市的區域網路服務,在IPv4及IPv6的架構下,依據亞太網路資訊中心及臺灣網路資訊中心的規範,政大所發出的IPv4位置以140.119開頭,IPv6位置以2001:288:2000::/36開頭。

政大出版社

政大出版社(英語:Chengchi University Press),成立於2007年,由校級出版委員會下設立機構,出版方向為人文、社會科學、法學、商管等領域之學術研究成果,為教育部支持的「大學出版社聯盟」成員之一。

體育場館

體育場館由體育室負責管理事宜,目前該校共有以下場地供師生及社區民眾運動休閒空間:

  • 體育館
  • 游泳館
  • 網球場
  • 田徑場
  • 道南河濱公園

以下場地位於環山道上:

  • 健行步道
  • 體育園區

健康中心大樓

健康中心負責校園內學生的健康檢查,以及公共衛生宣導、心理諮商服務,同時也設有市立聯合醫院門診部提供學校師生及社區居民就醫的服務。

  • 一樓: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政大門診部
  • 二樓:衛生保健服務
  • 三樓:心理諮商服務

學生活動

學校活動

文化盃

1968年12月12日,在四維堂舉辦首屆文化盃歌唱比賽,舉辦項目有合唱、獨唱。其名稱可能源自同年發起的中華文化復興運動。1969年創辦舞蹈項目,但隨參與學系減少已停辦,而合唱比賽則延續至今,成為政大校園例行活動之一。演唱指定曲固定為「政大校歌」及一首自選曲,主辦單位為學務處課外活動輔導組,協辦單位為振聲合唱團。文化盃為凝聚各學系向心力的重要活動之一,也通常為政大新生第一個參加的校際活動。至2016年,文化盃合唱比賽已舉辦了50屆。

包種茶節

旨在配合大學多元入學,針對尚在高中就讀之學生及其家長,與有意願報考政大研究所或在職專班之大學生及社會人士,提供政大各院系所之特色介紹和解說的活動,包種茶一名由來為文山區特產文山包種茶。

金旋獎

金旋獎早期是代聯會主辦的學生歌唱比賽,根據校刊記載最早可能始於1980年3月。在1990年左右開始因為與電視臺、報社的合作,增加能見度,也使得金旋獎受到相關的注目,爾後參賽資格逐漸開放給全國大專院校學生參加。

政大節

政大節旨在紀念國共戰爭中捐軀之政治大學校友,1982年正式開始列入政大之節日中,每年12月20日為「政大節」,當日會於文學院前方之「精神堡壘」舉行紀念儀式。

校園媒體

政大人

於2020年9月發行的官方刊物,合併原有的《政大校訊》及《政大校友》電子報,採月刊形式發行,每期規劃八個版面。創刊目標在於透過資源整合,提供本校各項訊息,讓所有政大人在分享與溝通當中,更了解、關懷及認同母校。同時亦將辦學成果廣泛周知,觸及社會大眾。

政大之聲

隸屬於政大傳播學院的實習廣播電臺。依據學校實習無線廣播電臺設置使用管理辦法設立之校園實習電台,收聽頻率為FM88.7,電波收聽範圍為政大校園及鄰近社區,另有提供網路串流收聽服務。

大學報

隸屬於政大新聞系的實習報刊,由大學報雜誌社發行,主要編輯團隊為新聞學系學生,是一份以大學校園生活為主要訴求的刊物,另有提供線上新聞閱讀。

體育校隊

雄鷹籃球隊

2017年成立的大專男子籃球隊,目前屬於中華民國大專院校體育總會主辦的大專籃球聯賽公開男一級。

2021年,首次拿下109學年度公開男一級冠軍。2022年,再次拿下110學年度公開男一級冠軍,完成隊史首次的二連霸。111學年度賽季以71:61擊敗健行科大籃球隊完成三連霸。112學年度賽季以92:59再度擊敗健行科大籃球隊,自大專籃球聯賽切割後首支完成四連霸隊伍。

橄欖球隊

成立於1961年,2021年於全國大專校院運動會7人制橄欖球賽一般組(乙組)獲得冠軍。

校友

政治大學校友多活躍於政府及工商業等相關領域,包含擔任中華民國政府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重要官職;國際性組織如世界銀行、世界貿易組織等的國際公務員;大中華各大企業的管理階層,也多見政大校友的身影,在民國時期,更是中國的政治菁英培育中心,吸引不少如民國四大名校畢業生申請就讀。

中華民國副元首,包含副總統;行政機關,如行政院等五院院長,及內閣部長與地方政府首長等官員;民意機關,如多位立法院立法委員,及地方議會議員;司法機關,如司法院大法官、法官、檢察官等職務也都多見政大校友。中華民國政府撤離大陸後,國立政治大學與國立臺灣大學在位於臺灣國內的政府機關內形成兩大校友集團,一般有所謂「政大幫」與「臺大幫」之稱。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部門及黨務部門中,如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最高人民法院以及最高人民檢察院等機構,也可見到政大校友。

此外,政大也培育出多位學術界人士,如香港樹仁大學創辦人即為中央政治學校時期的校友;香港中文大學校長一職,也曾由政大校友擔任。學術研究機構方面,如中央研究院,也有多位政大校友獲得院士頭銜。政大教育學院也設有校長培訓中心,為國家培訓教育領導人才。

媒體界方面,政大校友也多任職於新聞業、廣播、電視、音樂、電影等領域,在大中華演藝圈內,亦不乏政大校友。

藝術文化界方面,政大也誕生了許多知名作家、藝術家、表演家以及評論家。

體育界方面,政大校友中,亦有奧林匹克運動會金牌得主。

傑出校友

政治大學在2011年首度建立《國立政治大學傑出校友遴選辦法》來辦理傑出校友遴選,截止2019年,已有30餘位校友被選為政大傑出校友。

校友會

政大校友會目前共有以下各地校友分會,提供校友聯絡感情並凝聚向心力,全球校友會各項聯繫事宜,由政治大學秘書處籌辦,最新訊息可參見國立政治大學全球校友服務網

國立政治大學校友會全球分會一覽表(2014年11月)
Collection James Bond 007

學術研究

大眾傳播方面,國立政治大學為國家培養政治、管理及新聞人才的主要機構,中央政治學校時期,曾與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合辦新聞學院,並早於燕京大學及復旦大學創立,其後併稱為當時中國新聞學院三校之一。

法律及政治方面,中央政治學校是當時國家唯一的司法官訓練中心,為今日法務部司法官學院的前身,該校並負有國家文官學院的職責,培訓通過公務人員高等考試及普通考試的人員。與中央陸軍軍官學校並稱為中華民國的「文武兩校」,為當時的中國培養軍官與文官。

管理學及商學方面,國立政治大學為首間提供中文工商管理碩士課程的學府,商學院同獲得了AACSB及EQUIS認證,並與美國密西根大學合作,設立公共行政及企業管理教育中心。並與英國特許管理會計師公會簽約合作,共同成立管理會計學程。

語言學方面,國立政治大學為臺灣首間設立外語學院的公立大學,除了提供英語、法語、德語、西班牙語、韓語、土耳其語、日語、越南語、阿拉伯語、俄羅斯語、波蘭語、捷克語等之外,尚有共26種外語課程,在2011年QS世界大學排名中,「現代語言」類別排名介於全球第50-100名區間。 且與陽明大學共設的「腦造影中心」,及校級的「心智、大腦與學習研究中心」,皆為語言學的研究提供支持。外語學院也接受韓國政府韓國學中央研究院的海外核心大學計畫補助。

文學方面,國立政治大學於英國文學、俄國文學及中國文學為國內研究先驅。國立政治大學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及國立臺灣大學在中國文學及華語教學之研究上皆有一定聲譽。 此外該校台灣文學研究所開設之東亞文學研究中心暨臺灣文史研究中心,擁有不少相關領域書籍及資料,並另與國立臺灣大學固定合辦「臺政臺灣文學研究生研討會」。政大現與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合作開課教授當代東亞文學、電影、文化之課程。

大學排名

國立政治大學是大中華地區乃至亞洲以人文學科與社會科學為主的研究型大學之一,發展領域為政治、法律、商學、傳播、外交、文學、語言等,唯理工、生物及醫學方面研究必須和其他院校及學術機構合作。

QS世界大學排名

  • 在QS亞洲大學排名2022年排行裡,政大亞洲排名第90名。
  • 在QS世界大學排名2021年排行裡,政大列於世界大學中第581-590名之區段。
  • 在QS世界大學畢業生就業力排名的2020年排行裡,政大列於世界大學中第301-500名之區段。
  • 2020年,政治大學在人文學科(Arts and Humanities)及社會科學(Social Sciences and Management)兩大類排名上,為世界第262名及世界第192名,在各分類學科領域世界排名
    • 設計學:世界第101-150名區間內。
    • 英語文學:世界第251-300名區間內。
    • 法律學:世界第151-200名區間內。
    • 政治學:世界第101-150名區間內。
    • 語言學:世界第151-200名區間內。
    • 現代語言學:世界第101-150名區間內。
    • 會計與金融學:世界第151-200名區間內。
    • 媒體與大眾傳播學:世界第101-150名區間內。
    • 商務與管理學:世界第151-200名區間內。
    • 教育學:世界第201-250名區間內。
    • 哲學:世界第151-200名區間內。
    • 社會學:世界第201-250名區間內。
    • 社會科學與管理學:世界第192名。
    • 經濟學:世界第251-300名區間內。
    • 計算機科學與資訊系統學:世界第351-400名區間內。
    • 古典學:世界第70名。

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

  • 在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2020年的亞洲大學排名裡,政大位於亞洲第201-250名。
  • 在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2020年的金磚五國與新興經濟體排名裡,政大位於世界第200名。
  • 在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2021年的排名裡,政大位於全球第801名之區段,在各分類學科領域世界排名
    • 教育學:世界第201-250名區間內。
    • 社會科學:世界第301-400名區間內。
    • 商業與經濟學:世界第401-500名區間內。
    • 計算機科學:世界第601-800名區間內。

世界大學學術排名

  • 在世界大學學術排名2020的两岸四地大学排名裡,政大位於第98名。

其他排名

  • 在世界大學網路排名2017年的排行裡,政大位於世界第558名。
  • 在世界學術機構典藏排名2017年的排行裡,政大位於世界第82名,亞洲第2名。
  • 在中國校友會網的《2019中国兩岸四地大學排行榜》裡,政治大學為第75名區間。
  • 在中國校友會網的《2019台灣大學排行榜》裡,政治大學為第6名。
  • 在uniRank世界大學排名2019年的排名中,政大世界排名第702名,台灣第7名。
  • 在英國金融時報2019年管理學碩士排名當中,政大的資訊管理碩士課程,列在世界第96名,台灣第1名。
  • Eduniversal2020年的排名,政大屬於「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頂尖商學院」,屬於四葉級。

學術交流

學術聯盟

台灣聯合大學系統

政治大學申請加入台灣聯合大學系統,經台灣聯合大學系統2020年1月21日臨時四校校長會議決議通過,並經政治大學2020年9月8日第209次校務會議通過,業經教育部准予核定加入。

聯盟醫療系統

2006年12月23日,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國立陽明大學與國立政治大學三方,簽定學術合作合約,建立通識教育及生物科技管理學程合作模式,學習美國哈佛大學與周邊教學醫院之「聯盟醫療(Partners HealthCare System)」整合,結合人文科學、醫療服務及醫學研究的資源,以及發展人工智慧與醫療的結合。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在政治大學健康中心大樓設有政大門診部,以規劃「打造首都健康大學城」為目標,服務對象為社區民眾、政大教職員及學生。

臺灣區塊鏈大學聯盟

2019年5月31日,政大與臺灣大學等14所高等教育機構共同成立臺灣區塊鏈大學聯盟,整合各校資源,推動臺灣區塊鏈學術研發與人才培育,讓臺灣能在世界區塊鏈技術中居於領先地位,並提升各校在世界大學排名的名次。

臺灣歐盟中心

2009年6月,歐洲聯盟資助7所校區位在臺灣的高等教育機構,以成立「臺灣歐洲聯盟中心」來協助各校開設歐盟研究課程、舉辦歐盟相關研討會、提供獎學金等活動。政治大學為中心成員之一。

EMBA商管聯盟

2009年11月,政大與8所高等教育機構共同組成EMBA商管聯盟,協助學生拓展人脈,並舉辦如「校際個案華山論劍會盟」、「政大商管聯盟盃」高球賽等等活動,促進實質交流。聯盟與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香港中文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元大金控、智榮基金會有實質合作關係。

菁英闊思會

2015年9月16日,商學院成立產學合作平台,成員包括KPMG、Advantech、國泰金控、中華航空、玉山銀行、富邦金控、信義房屋、雄獅旅行社與明基等九間業者,由企業提供「闊思獎學金」,由學校部分鼓勵學生參與「闊思實習計畫」,並辦理「闊思論壇」來提升高階主管的專業能力與素質,並建立跨產業人脈。

大文山區USR合作

根據聯合國在2015年推動的永續發展目標。政大以此目標推行「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 USR),以「在地連結」和「人才培育」為核心。與鄰近的中國科技大學、世新大學、東南科技大學、國立臺灣戲曲學院、景文科技大學、華梵大學、臺灣警察專科學校於2021年正式締約組成「大文山大學社會責任聯盟」。

校際合作

通識課程方面,目前簽有相互合作合約的學校包含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國防醫學院及臺北醫學大學,合作通識課程有藝術及醫學方面課程。 商學院科技管理研究所也與陽明大學共同提供「生物科技管理學程」。和國立清華大學及中央研究院合作開設博士學位學程。

國立政治大學並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及中央研究院合作進行故宮館藏文物數位化計畫,並共同推動人文學產學發展。

國際交流

政大與全球各地高等教育機構締結學術交流合約。2020年止,締約學校及機構總計共494間,締約國家及地區總計共68個,跨越五大洲,國際交流由政治大學國際合作事務處專職負責,最新資訊可參考國立政治大學國際合作事務處。政治大學也為多個國際學術組織會員,如亞太商學院聯合會AAPBS、資訊學院聯盟、亞洲博雅大學聯盟、國際商學管理聯盟等。

國際關係研究方面,政大設有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及國際事務學院,目前該學院為APSIA成員之一,且專注於區域安全、亞太及東南亞研究、兩岸關係與中國研究,與多所大學有合作關係,如劍橋大學、美利堅大學、澳洲國立大學、杜克大學、京都大學以及國防大學等。

政大與亞洲主要大學,如復旦大學、慶應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及延世大學等共同舉行聯合經濟研討會,至2018年已經進行到第十二屆。

國際締約學校地區一覽表

兩岸交流

在兩岸學術交流方面,政大與兩岸多所大學成為學術交流締約學校。中國大陸業務原由副校長及秘書處配合辦理,後移至國際合作事務處大陸事務組持續推動辦理,港澳地區則由國際教育組負責,政大書院也為亚太高校书院联盟的成員。 並與多所高等教育機構如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以及上海交通大學等校簽有合作交流協議。並與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科學院有學術交流往來。

國立政治大學與中國人民大學性質及背景相近,皆是以發展人文學科及社會科學領域為主的大學,並各自曾為中國國民黨及中國共產黨黨校,兩校也培養出不少政治家及首席执行官,現政大與人大合作關係密切,並有多項學術往來。關於兩岸學術交流最新資訊可參考國立政治大學國際合作事務處。

兩岸校級締約學校一覽表

學術倫理

國立政治大學依據《學位授予法》以及《教育部專科以上學校學術倫理案件處理原則》授權訂定違反學術倫理審議辦法。其中違反倫理的情況如:造假、變造、抄襲、由他人代寫、未經註明而重複出版公開發行、大幅引用自己已發表之著作、以翻譯代替論著等,以及其他違反學術倫理行為。經學院院務會議組成調查委員會調查確定有違反學術倫理者,會被撤銷學位並註記退學。也會將該違反學術倫理論文及作者通報國家圖書館及各學術機構。

學士班學業成績退學制度

根據《國立政治大學學則》規定,除了領有身心障礙手冊或經相關委員會鑑定為身心障礙學生之外,學士班學生連續2次或累計3次學期學業成績不及格科目之學分數達該學期修習科目總學分一半者,應令退學,海外學生則放寬至三分之二。 2019年,經政治大學第204次校務會議,以35:23票表決通過,刪除學士班成績退學制度相關條文。同時根據《學則》規定,如在修業年限內未完成畢業學分標準,仍會被退學或勒令退學。

註釋

參考資料

附註

書籍

  • 中央政治學校. 南京圖書館 , 编.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国情调查报告. 南京市: 江蘇鳳凰出版社. 2012年5月. ISBN 9787550613133 (中文). 
  • 吳思華. 大學的蛻變:指南山下的創新實踐. 臺北市: 遠流出版社. ISBN 9789573274445 (中文). 
  • 叶皓. 国民党政治人才的培训基地:国立中央政治学校. 南京民国建筑的故事(上下). 南京市: 南京出版社. 2010-01-01. ISBN 9787807185666 (中文). 
  • 茅家琦. 蔣經國的一生和他的思想演變. 臺北市: 臺灣商務印書館. 2003-06-01. ISBN 9570517964 (中文). 
  • 张树德. 蒋经国与蒋纬国:蒋家王朝第二代的人生浮沉. 北京市: 团结出版社. 2007-12-31. ISBN 9787802143272 (中文). 
  • 周愚文 (编). 蔣中正與臺灣教育文化發展. 臺北市: 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 2014年3月. ISBN 9789860400618 (中文). 
  • 朱燕平 (编). 中國國民黨中央政治學校文獻類編(1927-1949). 南京市: 江蘇人民出版社. 2014-04-01. ISBN 9787214078827 (中文). 
  • 楊婉瑩 (编). 傳承與創新:政大政治學系與台灣政治學的發展. 臺北市: 政大出版社. 2016-05-01. ISBN 9789866475870 (中文). 

論文

  • 崔明忠. 中國國民黨中央政治學校研究(民國十六至三十六年) (学位论文). 臺北市: 國立政治大學. 1998 (中文). 

參見

關聯團體

  • 中國國民黨
  • 中央陸軍軍官學校
  • 國立中央大學 (南京)
  • 南京大學
  •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
  • 南京圖書館
  • 重慶圖書館
  • 中共中央黨校 (國家行政學院)
  • 中國人民大學
  • 民國時期國立普通高等學校

關聯建築

  • 原國立中央政治大學門樓

外部連結

  • 官方网站(中文)(英文)
  • 國立政治大學政府研究資訊系統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國立政治大學機構典藏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政治大學線上開放式課程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中文)
  • YouTube上的國立政治大學頻道
  • 國立政治大學的Facebook專頁
  • 國立政治大學的新浪微博
  • 國立政治大學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的ResearchGate專頁
  • 國立政治大學的LinkedIn專頁
  • 大專校院校務資訊公開平台(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NCCU Instagram
  • NCCU Youtub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ext submitted to CC-BY-SA license. Source: 國立政治大學 by Wikipedia (Historical)



ghba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