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er au contenu principal

收驚


收驚


收驚(閩南語:siu-kiann),或稱叫魂喊驚收嚇硩惊,小孩受驚或患不知名疾病時,大人施加的儀式。

歷史

大清發生過幾次影響全國的叫魂案,最著名是1768年中国叫魂案,也是《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的研究題材。另外有1810年中国叫魂案、1876年中国叫魂案。

滿族、瑤族、壯族的原始宗教以立蛋作叫魂用。

台灣收驚儀式風氣甚盛,不管是民間神壇、甚至連著名的南、北大廟台南市天壇或是台北市行天宮等,皆為个中著名廟宇。現代台灣有人認為收驚為心理治療,將其歸類於傳統療法,並有私人認證制度。

儀式

受術者通常無須任何配合動作,也可由受術者的衣物替代。對象則一般適用於受驚嚇或無由哭鬧的小孩,但近年來,受術者也不再侷限於兒童。施術者通常是受術者的親人或施術人員(如道士、道姑、效勞生等)。收驚程序大約都是施者要先膜拜神祇(如媽祖、關帝君、呂祖師、觀音菩薩、清水祖師、土地公等等)央請幫忙、唸咒語(讀文)及特定手勢。

咒語式、符籙式及香米式三種,差別僅是施術法器差異。

香米式收驚法,施術者稱為先生媽的年長婦女,會於施術前先將婦人帶來的一碗米倒進盤內,再使用一疊紙錢將米壓平放至廳堂供桌。之後再用受術者(大多是嬰兒)穿過的衣服覆蓋餘米上,點香後再祈求神明幫受術者把驚亂的魂魄收歸穩定。最後,先生媽掀開衣服依其米堆紋路,解釋受驚原因。最後,先生媽使用拇指與食指抓起幾粒米,在受術者胸前及背後唸唱收驚歌後,收驚儀式才告完成。早年,家屬帶至用來當成法器的收驚米,成為先生媽的收驚酬勞。今日社會,則改以紅包作為報酬。

符籙式收驚法以符籙為主體,一般來說,該符籙通稱為收驚符。以紙張畫上咒語的收驚符製作與一般符咒大約類似。需具有敕紙、咒法、敕筆、敕硯台,並有一定畫符程序、畫符口訣、敕令請神總咒等。除此,亦有執香收驚法、擦身收驚法、衣服收驚法、卍字收驚法等法術旁支。而受術者通常則需將此符籙和水服下,現代,亦有浮貼居家門柱、寢室者。

收驚歌

傳統收驚歌起源來自台灣民間信仰,歌詞內文借助拜請的民間信仰神祇也來自台灣道教、台灣佛教、王爺信仰、閩南地方神、外來神、自然神及動物神等等。另外,也展現對十二生肖崇拜及八字流年。

類似佛道概念

收驚在佛教道教亦有類似體現,佛教徒常會念誦佛教《心經》、《地藏經》、《金剛經》、《大悲咒》或《六字大明咒》等,希望小孩在梵音之下鎮定心魂。道教信徒也會用《金光神咒》、《淨心神咒》等咒語,取代收驚歌或收驚咒。

註解

參考資料

  • 張珣:〈道教與民間醫療文化──以著驚症候群為例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張珣:〈臺灣漢人收驚儀式與魂魄觀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聯合報,《收驚:拜拜順便收驚,行天宮逾半世紀》,2006年5月1日
  • 人民網,《叫魂治病有心理学依据》
  • 行天宮,收驚[1]
  • 顏美娟,《從民間文學談生命禮俗》
  • 大甲鎮農會,稻鄉文化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ext submitted to CC-BY-SA license. Source: 收驚 by Wikipedia (Historic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