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er au contenu principal

中国新石器文化列表


中国新石器文化列表


本表列举考古发掘所发现的中国新石器文化列表,分成區域文化區系表簡易時間線。中國考古學研究一般是從1921年瑞典人安特生發現河南三門峽地區的仰韶遺址開始。在研究中國文明形成過程,在近百年的探索中先後有多種認知學說誕生與推翻。

本表的文化區分採用中國新石器時代區域文化區系學說,即「六大區系說」(蘇秉琦)、「相互作用圈說」(張光直)與「多元一體說」(李學勤、費孝通、嚴文明)等等學說的結合,文化趨勢大致上由滿天星斗走向月明星稀。

本表的年代時間均為公元前(BC),採用碳14定年法,存在一定的誤差。所以文化之間的關係均為大略的相對關係,會隨後續最新考古發現與研究而更新與修正。

區域文化區系學說

智人約近20萬年前出現在非洲,七萬年前離開非洲,一支約四萬到五萬年前進入中國。中國大約在前1萬年就已進入新石器時代。由於地域遼闊,各區域自然地理環境不盡相同,新石器文化的面貌也有很大區別,大致分為三大類經濟文化區:

中國東部季風區的黃河流域、海河與遼河等流域形成數個「栗黍農業經濟文化區」,這裡是粟、黍等旱作農業起源地,很早就飼養豬、狗,以後又養牛、羊等。

中國東部季風區的長江流域形成數個「稻穀農業經濟文化區」,本區很早就種植水稻,是稻作農業的重要起源地。早期飼養豬、狗,以後陸續養水牛和羊。

這些農業區陸續發展出六大文化區系與兩個分離自中原區的亞文化區系,總共為八大文化區系。

位於中國東部季風區外圍,北至長城以北地區、東北平原、南至華南亞熱帶到熱帶地區、西至新疆與青藏高原等地區,大多以漁獵採集經濟為主,農業為輔,形成數個「狩獵採集經濟文化區」。

這些狩獵採集區除個別地方外基本上沒有農業,細石器特別發達而很少磨製石器,陶器也不甚發達。

八大文化區系構成重瓣花朵的內圈花瓣,外圍文化區系構成重瓣花朵的外圈花瓣。


  • 栗黍農業經濟文化區(八大文化區系):
    • 甘青區:黃河上游流域、長城地帶西部地區與青海湖一帶,分離自中原區。
      代表: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
    • 中原區:黃河中游流域、渭河流域區、汾河流域區與淮河流域區。
      代表: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半坡類型、廟底溝類型)、河南龍山文化、二里頭文化(青銅)
    • 海岱區:黃河下游流域、山東半島與淮河流域區。
      代表: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岳石文化(青銅)
    • 燕遼區:海河流域、燕山以北到遼河流域區、遼東半島?。
      代表:紅山文化、夏家店下層文化(青銅)
    • 雁北區:河套平原、陝北高原、晉北、冀北等地區,分離自中原區。
      代表:老虎山文化(石峁類型)、朱開溝(青銅)
  • 稻穀農業經濟文化區(八大文化區系):
    • 巴蜀區:長江上游流域與四川盆地。
      代表:哨棚嘴文化、寶墩文化、三星堆文化(青銅)
    • 兩湖區:長江中游流域與洞庭湖和漢水流域區。
      代表:大溪文化、屈家嶺文化、石家河文化
    • 江浙區:長江下游流域與太湖和浙江流域區。
      代表:馬家浜文化、河姆渡文化、凌家灘文化、良渚文化
  • 狩獵採集經濟文化區(外圍文化區系):
    • 嶺南東南區:鄱陽湖、東南丘陵與沿海諸島、珠江流域與紅河流域等地區。
      代表:山背文化、大坌坑文化、石峽文化
    • 西南區:西南雲貴高原和藏南縱谷等地區。
      代表:卡若文化
    • 東北區:遼東半島?、東北平原與黑龍江、松花江、嫩江等流域地區。
      代表:昂昂溪文化
    • 還有新疆區蒙古區、以及其他的外圍文化區系。

而時間分區的部分,依據栗黍農業經濟文化區和稻穀農業經濟文化區發展程度的早晚,中國新石器時代又可分成如下時期。各文化區受1500年氣候周期影響其興衰:

  • 中國新石器時代早期:(約公元前10000 - 前7000年)
    • 約公元前9100年左右,新仙女木期冰期結束
    • 約公元前7400年左右,埃爾達倫活動,氣候變冷
  • 中國新石器時代中期:(約公元前7000 - 前5000年)
    • 約公元前6200年左右,8.2千年事件,氣候變冷,持續2-4個世紀。
  • 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約公元前5000 - 前3500年)
    • 約公元前3900年左右,5.9千年事件,氣候乾旱。
  • 中國銅石並用時期:(約公元前3500 - 前2000年,可不歸屬新石器時代)
    • 約公元前2200年左右,4.2千年事件,持續1個世紀。

全面進入中國青銅器時代(約公元前2000年)後,中原區在上古時代又有如下的考古學文化:

  • 夏代
    • 王灣三期、王城崗至新砦文化(疑為先夏至夏朝,斷代未定)
    • 二里頭文化(疑為夏朝,後世商代甲骨文的西邑可能就指夏)
  • 商代
    • 二里崗至小雙橋文化(疑為商朝早中期)
    • 殷墟文化(商朝晚期,出現明確文字「甲骨文」而進入信史時代)
  • 周代
    • 西周時期早中期
    • 西周晚期(出現明確紀年「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
    • 約公元前800年左右,铁器时代冷期
  • 本表還列出春秋時期、戰國時期、秦朝(含西楚)、直至西漢為止中原區與周邊各文化交流的過程。

總之,中國農耕文明的起源是多元的,數個經濟文化區系齊頭並進,互向交流,逐漸由多元文化走向以中原區為核心、以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為主體的多元一體格局。

周邊各文化入主中原,又向四周各文化擴展,反覆多次,最後逐漸融合形成夏商周三代文明。

西周滅亡後,華夏諸國分立,四夷入中原,直到戰國七雄爭霸,秦統一六國、秦始皇南征北討後中國本土成為政治大一統的中國。

秦亡後又分成西楚為首的數個諸侯國,歷經楚漢戰爭、西漢七國之亂與漢武帝南征北討後中國本土才逐漸融合成文化一統的中國。

區域文化區系表

注意事項

簡易时间线

参见

  • 中國青銅時代
  • 中國傳說時代
  • 三皇五帝
  • 先秦
  • 台灣史前時期
  • 台灣考古遺址列表

注釋

參考文獻

参考资料


Text submitted to CC-BY-SA license. Source: 中国新石器文化列表 by Wikipedia (Historical)


PEUGEOT 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