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er au contenu principal

坦格利安翼龙属


坦格利安翼龙属


坦格利安翼龙(属名:Targaryendraco)是翼手龙亚目翼龙的一个属,来自早白垩世(豪特里维阶)德国北部的汉诺威。坦格利安翼龙化石材料的年代可追溯至大约1.32亿年前。

发现与命名

1984年7月,业余古生物学家科特·维登罗斯(Kurt Wiedenroth)在汉诺威南部边界恩格尔博斯特尔的黏土坑中发现一具破碎翼龙骨骼。

1990年,卢珀·韦尔德(Rupert Wild)将该发现描述为鸟掌翼龙新种维氏鸟掌翼龙(Ornithocheirus wiedenrothi)。种名致敬发现者维登罗斯。韦尔德认为这副骨骼在进化上介于扁喙鸟掌翼龙(Ornithocheirus compressirostris,现为枪嘴翼龙的模式种)和巨大鸟掌翼龙(Ornithocheirus giganteus,现为枪翼龙的模式种)之间。扁喙鸟掌翼龙当时被视为鸟掌翼龙的模式种,但正确的模式种实际上应为扁鼻鸟掌翼龙(O. simus)。

正模标本SMNS 56628发现于施塔特哈根组(Stadthagen Formation)岩层中,地质年龄可追溯至约1.32亿年前的豪特里维阶初期。它由带有下颌的部分骨骼组成,包括下颌骨联合前部及后部、一个右关节、一截肋骨、左桡骨及尺骨远端、第三左掌骨近端和远端及疑似左手第三指第一节的一小块指骨。该化石现为州立斯图加特自然历史博物馆收藏的一部分。它是德国最完整的白垩纪翼龙标本。

弗莱彻和索尔兹伯里于2010年一项研究中提出维氏鸟掌翼龙是种与当时尚未命名的澳洲翼龙及其它澳洲白垩纪翼龙标本极为近缘的鸟掌翼龙科。福特于2013年宣称它是枪嘴翼龙的一个种。罗德里格斯和克尔纳在同年一项研究中得出结论称,该物种既不属于鸟掌翼龙,也不属于他们新建立的枪翼龙属。2019年,阿贝尔等人指出其很可能是枪嘴翼龙科的一个新属。

佩加斯等人后于2019年将维氏鸟掌翼龙指定为坦格利安翼龙属(Targaryendraco)的模式种。属名组合姓氏坦格利安(Targaryen)及拉丁语单词draco,字面上意为“坦格利安之龙”,指著名古典奇幻系列小说《冰与火之歌》中虚构的坦格利安家族(以龙为坐骑并将其用作纹章)。作者之所以选择这此名,是因为化石中如今呈黑色的骨头与小说中虚构的龙类似。

描述

由于化石过于破碎,2019年描述作者放弃了给出体型估计。他们推测其最近缘物种的翼展为2.9至4米(9.5至13.1英尺)。

作者确立了一项鉴别特征。此特征也是一项自衍征即独特衍生特征。下颌骨联合在其前部中线处有一齿状突,由咬合面沟侧脊在相连齿骨的顶面汇合而成。

种系发生学

坦格利安翼龙于2019年归入枪齿翼龙类中一个称作坦格利安翼龙类的全新演化支,更确切说是作为坦格利安翼龙科的成员。其在后一演化支中与澳洲翼龙和巴博萨翼龙形成多分支。

以下分支图遵循佩加斯等人(2019年)的分析结果。此分析将该属作为澳洲翼龙和巴博萨翼龙的姐妹群而归入坦格利安翼龙类,而以上四者又处于泛围更广的类群鸟掌翼龙类之内。

参考资料

Giuseppe Zanotti Luxury Sneakers


Text submitted to CC-BY-SA license. Source: 坦格利安翼龙属 by Wikipedia (Historic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