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er au contenu principal

想受滅定


想受滅定


想受滅(巴利語:saññā-vedayita-nirodha),又稱為想知滅想受滅定(梵語:saṃjñā-vedita-nirodha-samāpatti)、灭受想定滅正受,即滅盡定(梵語:nirodha-samāpatti),或稱增上想滅智定abhisaññanirodha-sampajāna-samāpatti),佛教術語,為等至的一種,在這個三昧境界中,身行、語行、意行皆停止,其中意行滅即想與思滅。是八解脫之一,在九次第定中,位於語行滅的第二禪和身行滅的第四禪之後,說一切有部等認為,在此定境中,除去一切心、心所法,與無想定併稱為二無心定。

概論

滅盡定屬於無心三昧,類似於無想定,在這種三昧中,思想停止,心與心所都沒有活動。其外在的表現趨近於死亡,只剩下體溫及細微的呼吸。

修行禪定,最初的初禪、二禪、三禪、四禪、與無所有定,因為想的作用還在,皆稱為有想定。經由禪定修行,觀『想』如病如癰如箭,使『想』停止,進入的這個三昧境界,稱為無想定。若進一步使受與想都停止,稱為滅受想定。

佛教認為,這種三昧特屬於佛教修行者,只有證阿那含果或阿羅漢果的修行者可以進入此定。

各種見解

說一切有部說為:在滅盡定中已無一切心、心所法。只要仍有心所法存在,就不能說是寂靜。世友與法救認為菩薩不入滅盡定。

經量部認為,在滅盡定中,只除去受、想二蘊,仍存有細微意識(細心)。

大乘佛教認為,滅盡定為學習般若波羅蜜空之後進入的定境。

現代考證

印順法師認為,佛教論師在部派佛教時期由無相心三昧進一步細分出非想非非想處定,滅盡定,無想有情與無想定等。根據出定時的差異,區分出滅盡定與無想定的不同。

註解


Text submitted to CC-BY-SA license. Source: 想受滅定 by Wikipedia (Historic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