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er au contenu principal

查士丁尼王朝


查士丁尼王朝


公元518年查士丁一世建立的查士丁尼王朝开启了拜占庭帝国(中世纪罗马帝国)的第一个黄金时代。在查士丁尼王朝的统治下,特别是查士丁尼一世时代,罗马帝国光复了北非、伊利里亚南部、西班牙南部和意大利,达到自西部崩溃后的最大版图。然而在查士丁尼一世去世后,帝国形势急转直下,公元602年末代皇帝莫里斯被罢黜处死,福卡斯登基称帝,查士丁尼王朝宣告结束。

查士丁一世

早年事迹

查士丁尼王朝始于年查斯丁一世登基称帝。查士丁一世生于5世纪50年代巴得利亚纳的一个小村庄。 成年后查士丁和很多农村青年一样选择前往君士坦丁堡参军,因为身强体壮,加入了宫廷卫队。 随后参与了伊苏利亚战争波斯战争(阿纳斯塔修斯战争),被授予元老头衔并被提拔为宫廷卫队长,这是一个非常有影响力的职位。

加冕登基

518年7月9日皇帝阿纳斯塔修斯一世去世,并且未留下明确的继承人,于是元老院在宣布次日在大竞技场召开会议,商讨皇帝人选。此时皇位最有力的竞争者分为两派:以皇族支持曾担任执政官的前皇弟保卢斯的皇族派;以宫廷内务总管阿曼提乌斯支持的宫廷伯爵泰奥克里图斯的宫廷派。阿曼提乌斯在选举前特地贿赂查士丁以确保泰奥克里图斯当选,但查士丁却将这笔钱分发给自己的随从以获得取他们支持自己。

选举当日,宫廷卫队首先推选保民官约翰为帝并将其举在盾牌上(罗马军队拥立皇帝的传统仪式),然而蓝党(Vénetoi)反对约翰并发起暴乱。最终元老院不得不提名查士丁为帝来解决暴乱,并在当天由普世牧首约翰二世(John of Cappadocia)为其加冕。

统治时期

查士丁一世只会一点希腊语 ,而且几乎不识字。 因此他聚集了一批有学识的顾问辅助国政,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他的侄子查士丁尼。一些历史学家诸如普罗科匹厄认为查士丁尼对查士丁一世执政策略产生了重大影响,是皇权背后真正的操控者。

查士丁一世即位后,首先处决了阿曼提乌斯和泰奥克里图斯。紧接着查士丁一世开始着手宗教问题。自迦克墩大公会议界定了“基督的神人二性”,将基督一性论定为异端后,过去的皇帝们往往支持一性论立场,与教宗对立导致了教会第一次分裂(阿迦修分裂)。查士丁一世则是一位虔诚的正教会信徒,他通过普世牧首约翰二世修复与罗马公教会的关系, 最终于519年3月底结束教会分裂状态,此后查士丁统治时期教会基本保持着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在525年查士丁一世废除了禁止宫廷官员与底层人民通婚的法律,这可能是查士丁尼在背后推动的,而狄奥多拉也因此被允许与查士丁尼结婚。

在查士丁一世统治的最后几年,帝国与周边国家冲突不断。在意大利半岛,东哥特国王狄奥多里克怀疑帝国对其图谋不轨,在国内迫害亲罗马派,甚至以暗通帝国谋反为名通过罗马元老院处死了著名哲学家波爱修斯, 直到526年狄奥多里克去世才停止政治迫害。在东方,与萨珊波斯接近二十年的和平状态被打破,两国因伊比利亚问题爆发了伊比利亚战争,直到查士丁尼一世两国才恢复和平。

公元527年,身患重病的查士丁一世加冕查士丁尼为共治皇帝,虽然此后病情有所好转,但在几个月后还是死于旧伤复发。查士丁尼继承皇位。

查士丁尼一世

查士丁尼一世统治时期是罗马帝国自西部秩序崩溃后最强盛的时期,军事上帝国摧毁了东哥特和汪达尔王国,光复了大片沦陷的领土;政治上改革法律编纂的《民法大全》,成为传世经典。但在其统治时期也爆发了尼卡暴动和大瘟疫,而长年征战劳民伤财,也最终导致帝国在7世纪的崩溃。

波斯战争

伊比利亚战争(526-532年)

查士丁一世晚年,罗马和萨珊波斯聚焦于伊比利亚王国的归属权,到525年前双方仅限于代理人战争,然而伴随着罗马盟友阿克苏姆王国征服阿拉伯半岛南部的希木叶尔王国,波斯盟友拉赫姆王国袭扰帝国边界,526年开始双方亲自下场参战。

527年查士丁尼一世继承皇位后,任命贝利萨留为东方陆军总长magister militum per Orientem)前往坦努里斯建立要塞,但被波斯人击败。随后双方经过多次交战互有胜负,查士丁尼多次试图和波斯进行谈判,但因双方要求相差甚远而破裂。直至531年波斯在马提罗波利斯围城战失败后,双方无力再战。此时恰逢萨珊波斯新王库思老一世急于巩固自己在国内的地位也希望结束战争,双方开始进行谈判。532年双方签订了被称为“永久和平”的和平协议,帝国支付给波斯11,000 磅黄金,双方各自归还占领的土地,波斯归还拉吉卡的要塞,帝国承认伊比利亚王国为波斯的附庸国。

拉吉卡战争(541-562年)

拉吉卡王国位于黑海东岸,掌握着高加索山脉到黑海之间的山路要道,其战略地位十分重要。536年拉吉卡完全被罗马帝国控制,但随后在该地实行的贸易限制政策引发民众不满,到541年拉吉齐卡王国各地爆发反罗马起义,拉吉卡国王顾巴泽斯二世也趁机向萨珊波斯求援。同年库思老一世趁着帝国深陷哥特战争,撕毁了与罗马帝国的和平协议,出兵拉吉卡并将其变为自己的保护国。

542年萨珊波斯进攻科马基尼地区无果后开始和帝国谈判,不过在543年查士丁尼得知波斯军中爆发瘟疫以及波斯国内叛乱后,决定趁机入侵亚美尼亚但被击败。同年波斯也还以颜色,围攻埃德萨但未能成功。随后帝国再支付500镑黄金给波斯达成了一个五年的停战协定,这使帝国获得宝贵的喘息之机去救援危如累卵的意大利战场。

548年萨珊波斯在拉吉卡王国传教再次引发了拉吉卡国王顾巴泽斯二世的反叛,他和北方的阿兰人、沙比尔人达成同盟,并向罗马求援。此后的十几年时间里,双方围绕佩特拉要塞阿耳开俄波利斯要塞及周边区域展开了多次攻防战,最终在562年双方签署《达拉条约》,帝国在7年内每年支付波斯300磅黄金(30,000索利都斯金币),波斯人撤出拉吉卡。

汪达尔战争

结束伊比利亚战争后,查士丁尼一世的目光投向了西方,这也是他复兴罗马的梦想,而汪达尔王国成为了他和贝利萨留的第一个目标,这是476年帝国在西部的统治崩溃后,汪达尔人在北非建立的政权。然而自开国君主盖萨里克去世后,汪达尔王国武备松弛,而之后的多次政变和宗教迫害运动致使国家逐渐衰落。

530年末代汪达尔国王盖利摩推翻了其表哥希尔戴利克,533年汪达尔王国同时爆发了撒丁岛和特里波利塔尼亚两场叛乱,查士丁尼趁机以恢复希尔戴利克王位为借口对汪达尔王国宣战,派遣贝利萨留率领15,000士兵登陆北非。同年9月双方爆发迦太基之战,起初汪达尔军占据优势,但是国王盖利摩因为看到自己的弟弟阿姆图斯死于乱军之中而失去理智,贝利萨留趁机反败为胜,并光复了迦太基城,12月盖利摩又纠集起撒丁岛归来的军队与贝利萨留决战被击败,次年盖利摩投降,汪达尔王国宣告灭亡。

哥特战争

第一阶段 贝利萨留进攻东哥特(535-540年)

535年,东哥特王国亲罗马派的摄政太后阿玛拉逊莎遇刺身亡,查士丁尼一世决定趁此机会收复意大利,任命贝利萨留为总司令官,伊利里库姆陆军总长magister militum per Illyricum蒙多斯配合。同年夏天贝利萨留首先率领7,500人顺利收复了西西里岛,9月蒙多斯收复达尔马提亚,此时东哥特国王狄奥达哈德开始与帝国谈和。

然而次年3月蒙多斯在一场追击战中不幸殉国,达尔马提亚的帝国军队不得不撤退,得知此消息的狄奥哈罗德拒绝向帝国割地,谈判破裂。随后查士丁尼派遣君士坦提努斯接替蒙多斯,命令贝利萨留登陆意大利本土,到6月末君士坦提努斯再次收复达尔马提亚。意大利方向,贝利萨留于9月攻克那不勒斯,12月光复罗马。

536年东哥特王国发生宫廷政变,维提格斯罢黜了狄奥哈罗德,并率领拉文纳的军队围攻罗马。尽管帝国两次派出援军,但直到第二年5月援军攻下阿里米努姆直接威胁到拉文纳,东哥特不得不从罗马撤兵。紧接着东哥特又围攻阿里米努姆,被纳尔塞斯率军解围,维斯提格再次撤回拉文纳。

此时东哥特王国在意大利的统治力量愈发薄弱,意大利西北方包括重镇米兰向帝国投诚。而贝利萨留和纳尔塞斯因战略不和生隙,各自率领军队继续进攻,只派遣了1,000人守卫米兰。而东哥特向法兰克求援并重新夺回了米兰,这场围城战和后续的屠城几乎将米兰夷为平地,纳尔塞斯也因此被召回。

不过法兰克国王提乌德贝尔特一世率领的30,000援救东哥特的大军因为爆发痢疾而撤军,而东方萨珊波斯意图再次攻打帝国,贝利萨留决心一举拿下东哥特首都拉文纳彻底结束战争。最终在540年5月,贝利萨留假意接受东哥特人称帝要求,维提格斯开城投降。

第二阶段 东哥特反击东山再起(541-551年)

攻陷拉文纳后,贝利萨留被调往波斯战场,但东哥特王国残部仍然控制着意大利北方帕维亚至维罗纳的一小片领地,同时推选了伊狄巴德为国王。最初东哥特残部希望与帝国和谈,但当他们发现投降的前王国维提格斯已被软禁于君士坦丁堡后,东哥特重新与帝国开战。与此同时帝国在意大利设置的行政机关横征暴敛;接替贝利萨留的几位将军各行其是,士兵军纪涣散,四处劫掠,意大利各地民怨沸腾。东哥特趁机一举拿下整个利古里亚和威尼托地区,并在特雷维索之战取得决定性胜利,彻底将帝国军队赶回波河南岸。

然而541年5月,伊狄巴德在一场晚宴上被格皮德人谋害,随后推选了主和派的鲁吉人艾拉里克为王,不过5个月后就因私下与帝国媾和被东哥特人罢黜,然后推选伊狄巴德的侄子巴杜利亚继承王位。巴杜利亚是一位出色的军事领袖,同年冬天成功防御了帝国一支12,000人的大军对维罗纳的围攻,并将其击溃,随后又在佛罗伦萨东北的穆杰罗再次击败帝国军队。此后东哥特军队绕过意大利中部大举南下,相继攻克贝内文托和库迈等多座重镇,并在543年4月(或5月)攻陷那不勒斯。到544年帝国军队仅控制着罗马、拉文纳等几个沿海地区。

此时查士丁尼才意识意大利战局的严重性,紧急调回波斯前线的贝利萨留,重新收复了意大利南部的部分地区。但545年12月巴杜利亚围攻罗马城,并在一年后将其攻陷。虽然547年春帝国军队又重新占领了被东哥特人放弃的罗马城,但549年夏天,贝利萨留依然因作战不力再次被皇帝召回,次年罗马城再次被东哥特攻陷。而在550年1月东哥特更是获得一支强大的舰队,相继拿下西西里岛、科西嘉岛和撒丁岛,东哥特王国几乎收复全部领土。

第三阶段 纳尔塞斯征服东哥特(551-554年)

战局的转折点发生在551年秋天爆发的塞纳·伽利卡海战,帝国一举摧毁了东哥特王国的舰队,夺回了亚得里亚海和第勒尼安海的制海权。同时在550-551年,帝国在亚得里亚海岸边的萨罗纳集结了一支20,000-25,000人的大军,由纳尔塞尔统领,部队包括帝国常备军和伦巴底人、赫鲁利人和保加尔人在内的同盟军,并在552年7月的塔吉涅之战彻底击败东哥特军队,东哥特国王巴杜利亚也在此场战役中丧生。几个月后,东哥特末代国王提亚也在维苏威战役中壮烈牺牲,东哥特亡国。

虽然纳尔塞斯成功将消灭东哥特王国,但他仍需面对北方蛮族紧接而来的威胁。在554年年初,一支法兰克人与阿勒曼尼人组成的军队入略北意大利,纳尔塞斯紧急集结军队,最终在沃尔图诺河将其击败

西班牙战争

550年西哥特王国爆发了多场针对国王阿吉拉一世的叛乱和反抗宗教民族压迫的起义,根据6世纪晚期西班牙神学家圣依西多禄著作《哥特、汪达尔及苏维汇诸王史》的记载,551年在塞维利亚发起叛乱的阿塔纳吉尔德向查士丁尼请求援助,552年6月一支罗马远征军登陆并控制了伊比利亚南部沿海地区,建立西班牙行省。

查士丁二世

565年查士丁尼一世去世后,留下了一个版图鼎盛但国库空虚、盛极而衰的帝国给他的外甥查士丁二世。即位之初,查士丁二世不得不设法解决严重的财政赤字问题,包括停止向阿瓦尔人支付贡赋,这也导致了阿瓦尔人恢复对帝国的掠劫活动,而接下来的战争又使帝国雪上加霜。

在西方,568年伦巴底人入侵意大利,一路势如破竹,到573年伦巴底国王阿尔伯因去世时,帝国仅勉强维系着罗马、拉文纳等意大利沿海地区和岛屿的统治。

在东方,帝国和波斯虽然签订了和平协议,但双方从高加索到也门一直明争暗斗,到572年波斯附庸国伊比利亚爆发起义,帝国派兵响应起义军,双方再次爆发战争。次年帝国重要的要塞达拉被攻破,波斯军队一路长驱直入到阿勒颇城下。

574年,在帝国内外交困的局面下,心力交瘁的查士丁二世听从索菲亚皇后的建议 ,收养将军提比略为养子并加冕其为共治皇帝(凯撒),把国政完全交给提比略和索菲亚处理。

提比略二世

摄政时期

提比略二世加冕为共治皇帝后,一改过去查士丁二世时代的财政缩政策,例如取消查丁尼一世制定的对酒和面包的课税,禁止政府卖官鬻爵;同时以每年支付80,000诺米斯玛塔的代价与阿瓦尔人达成和平协议,以45,000诺米斯玛塔与波斯人达成一年协议,之后又以每年30,000诺米斯玛塔与波斯达成5年停战期(高加索战场除外)。

在战局缓和后,提比略派军增援意大利战场的巴杜阿留斯将军,企图趁伦巴底人内讧之际收复意大利,但最终还是在576年兵身死败。同年萨珊波斯库思老一世御驾亲征,试图从高加索地区直攻安纳托利亚,但波斯军队在进攻塞奥多西奥波利斯和凯撒利亚受阻撤回塞巴斯蒂途中,在墨利忒涅附近被帝国东方陆军总长查士丁尼将军击败。

578年美索不达米亚战场的停战期结束后,波斯对帝国的美索不达米亚行省发起攻击。新任东方大区陆军总长也是后来的皇帝莫里斯则突袭了阿扎尼尼,迫使波斯军队回撤。

主政时期

578年9月6日生命垂危的查士丁二世加冕提比略二世为皇帝(奥古斯都),虽然索菲亚皇后和查士丁尼一世的表侄查士丁尼将军试图谋反篡位,被查士丁尼化解 ,一个月后查士丁二世去世,提比略成为帝国唯一的统治者。

579年提比略的目光再次投向西方,在意大利他派遣军队加强了拉文纳城的防御并夺回了克拉塞港,在非洲消灭了摩尔罗马王国,甚至派遣使者干涉了法兰克王国内政。

但帝国危机仍未解除,579年阿瓦尔人再次南下入侵围攻西尔米乌姆,并且大量斯拉夫人也迁徙至色雷斯、马其顿和希腊。580年莫里斯再次对波斯底格里斯河附近发起突袭,次年又入侵亚美尼亚,几乎攻打到萨珊波斯首都泰西封城下,但波斯仍不愿和谈。582年提比略眼见波斯战争结束遥遥无期,不得不与阿瓦尔人和谈,任由其洗劫西尔米乌姆城,同年8月14日,提比略二世去世。

莫里斯

早年与登基

莫里斯生于卡帕多西亚的阿剌比索斯是罗马帝国第一位希腊裔皇帝。早在提比略二世还是宫廷卫队长时,莫里斯就是其副官。提比略登基后,将其提拔为东方大区陆军总长,莫里斯也在对波斯战争中立下汗马功劳。582年8月5日已经奄奄一息的提比略二世将自己的两个女儿许配给莫里斯和日耳曼努斯,并将两人加冕为共治皇帝(凯撒),9天后提比略二世去世。根据其遗言,莫里斯成为皇帝。此时的罗马帝国已经千疮百孔,东方和萨珊波斯进行无休止的拉锯战;西方斯拉夫人大量迁徙至巴尔干摧毁了帝国在当地的财政系统;而每年向阿瓦尔人交纳80,000索利都斯金币更让帝国财政雪上加霜。

波斯战争结束

6世纪80年代,罗马帝国和萨珊波斯的战火从高加索一直蔓延到阿拉伯,每次和谈皆以失败告终。直至589年波斯国王荷姆茲四世免职将军巴赫拉姆导致后者发起叛乱,次年荷姆茲四世就在泰西封被贵族推翻杀害,拥立其子库思老二世继位,但随后被巴赫拉姆击败逃亡至罗马帝国。莫里斯趁机派兵击败了巴赫拉姆,帮助库思老二世重夺王位)。 战后,波斯与罗马达成和平协议,波斯将大量伊利里亚王国西部和波斯属亚美尼亚西部城市割让给罗马帝国,两国又维持了11年的和平。

巴尔干战争

591年莫里斯解决波斯战争后,立刻派兵重新部署到巴尔干以驱逐并防范阿瓦尔人和斯拉夫人。592年帝国军队重新收复辛吉杜努姆(贝尔格莱德),593年色雷斯陆军总长(magister militum per Thracias普里斯库斯又在多瑙河港口杜罗斯托隆全歼了两支斯拉夫部落。同时帝国加强了多瑙河舰队的巡视,有效的阻止了阿瓦尔人和斯拉夫人渡河劫掠。

597年秋天阿瓦尔人再次大规模渡过多瑙河,包围了在托米斯的普里斯库斯军队,随后击败了前来支援的新任色雷斯陆军总长科门提俄洛斯,不过阿瓦尔人军队爆发瘟疫不得不撤军。599年普里斯库斯和科门提俄洛斯在维米纳锡乌姆大败阿瓦尔人,以300人的伤亡击杀28,000阿瓦尔人,包括阿瓦尔可汗巴彦一世的四个儿子。之后罗马军队继续深入潘诺尼亚草原,并在蒂萨河附近两次击败阿瓦尔军队。到602年帝国基本上重新建立多瑙河防线,阿瓦尔人和斯拉夫人短期无力入侵帝国。

叛乱与死亡

波斯战争结束后,为了缓解帝国紧张的财政,莫里斯下令削减军饷预算的四分之一引发了基层士兵的不满。到602年冬天莫里斯又命令军队到荒凉的多瑙河北岸过冬,最终引发了军队哗变并推举福卡斯为新皇帝,同时首都君士坦丁堡也爆发骚乱,莫里斯逃至尼科米底亚,随后在迦克墩被捕。11月23日普世牧首库里亚库斯二世为福卡斯加冕,4日后(一说当日)将被抓的莫里斯及其5个儿子处死。

皇帝列表

王朝谱系

  • 查士丁一世(518–527)
    1. 尤菲米娅结婚,没有直系后裔
  • 维吉兰提娅,查士丁一世之姐
    1. 嫁给塞巴提乌斯
      • 弗拉维·伯多禄·塞巴提乌斯,后被舅舅查士丁一世收养,即查士丁尼一世(527–565)
        1. 与狄奥多拉结婚,没有直系后裔
      • 维吉兰提娅(与其母同名), 查士丁尼一世之妹
        1. 嫁给杜尔齐西姆斯
          • 查士丁二世(565–578)
            1. 索菲亚结婚
              • 阿拉比娅,嫁给将军巴杜阿留斯
              • 收养提比略二世(574–582)
                1. 伊诺·阿纳斯塔西娅结婚
                  • 长女康斯坦提娜,嫁给莫里斯(582–602)
                    1. 长子狄奥多西斯,莫里斯的共治皇帝,与日耳曼乌斯之女结婚,602年11月27日被处死
                    2. 次子提比略,602年11月27日被处死
                    3. 三子佩特鲁斯,602年11月27日被处死
                    4. 四子查士丁,602年11月27日被处死
                    5. 五子查士丁尼,602年11月27日被处死
                    6. 长女阿纳斯塔西娅,605年被处死
                    7. 次女忒俄克提斯塔,605年被处死
                    8. 三女克莉奥帕特拉,605年被处死
                    9. 四女玛丽娅(?),嫁给萨珊波斯国王库思老二世
                  • 次女卡莉托,嫁给日耳曼努斯
          • 马克卢斯,与摩斯奇安乌斯的女儿、阿纳斯塔修斯一世的重侄孙女朱丽安娜结婚
          • 普莱耶克塔
  • 查士丁一世未知的兄弟或姐妹
    1. 配偶关系未知
      • 日耳曼乌斯
        1. 与帕萨娜结婚
          • 查士丁,罗马帝国最后一位执政官
          • 查士丁尼
          • 查士丁娅,与约翰结婚
        2. 马塔斯温塔结婚
          • 日耳曼乌斯
      • 波莱德斯
      • 查士图斯

谱系图

参阅

  • 罗马(拜占庭)皇帝世系图
  • 罗马(拜占庭)帝国历史

参考资料

注解

引用


Text submitted to CC-BY-SA license. Source: 查士丁尼王朝 by Wikipedia (Historical)


PEUGEOT 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