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er au contenu principal

禪那


禪那


禪那(梵語:ध्यानdhyāna,巴利語:झानjhāna),又譯為馱演那馱衍那第耶那持訶那,佛教術語,意譯為思惟修念修禪定禪觀棄惡功德叢林靜慮,在《大毘婆沙論》中,專指四種色界定。修行進入四種禪那的方法,為奢摩他與毘鉢舍那即止觀。

音義

「禪那」這個詞源出婆羅門教《梨俱吠陀》,有心一境性含義的「禪那」出現於《奧義書》中,在後世的《瑜伽經》八支瑜伽中為第七支。「禪那」廣泛用於沙門傳統各教派,在佛教中,為「三無漏學」與六度之一。

作為名詞的梵語禪那一詞由動詞詞形dhyā(√dhyai / dhī 觀看、冥想)與後綴-ana-組成。根據《俱舍論》及其註釋的解釋,地 dhī是字界(梵語文法中動詞之語根),振多 cinta,翻作審慮、思惟,是字緣(附於字界上使語體發生變化之助緣),「審慮」義中置地(dhī)界,故名為禪那(dhyāna)。《清淨道論》除了審慮所緣,另說禪那有燃燒障礙之義,其梵語詞根為√kṣi 破壞、摧毀。

禪那與定,在日常用語中或被視為同義詞,但禪那的範圍窄而定的範圍寬,禪那專指能依之見道證沙門果的色界四種定,若依欲界諸定僅能「正觀」,若依無色界諸定僅能「斷結」,依色界諸定方兼具能正觀與能斷結。

漢傳佛教概念禪,和禅定的禅,皆源自於禪那的簡稱,但隨著發展,逐漸形成一個獨特的脫離思想體系,離一切文字相的方式,并开创了禅宗。

定義

四種禪那的定義在《阿含經》中有固定文句,下為《法蘊論》的引述:

四種禪那是增上心法、現法樂住。說一切有部等將四種禪那歸結為十八禪支,其實體有十一法,其釋義融入了七覺支的輕安和行捨,並將七覺支的喜認同於五受根的喜根,南傳上座部亦有禪支施設。

諸定簡述

四禪那與四無色定,合稱八等至,即俗稱的四禪八定,四無色定分別為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八等至再加上八解脫中最終的想受滅定,合稱為九次第定。八根本定各有其近分定,这些未至地近分定稱為未至定或近行禪,亦有將無尋唯伺定設施在初禪與二禪中間稱為禪中間或中間禪,行者可依四根本禪那(dhyāna-maula)及此二定而見道。此外,在第四禪地或有旁入無想定,禪那與四無量可相互引起,依止禪那能引發神通,四修定中的光明想等持能令人證得殊勝智見。

修行方法

修行進入禪那,在傳統師承教法中,主要有能成就前六等至的十遍處,能成就四禪的持息念(安般念),能成就三禪的慈無量,能成就初禪的不淨想和身至念,二者後統稱不淨觀;此外,修行業處,還包括能成就未至定的四界分別觀等,諸論書及諸宗派,對修行各種加行、功德的性相及其與禪那的關係各有見解。

禪那修行,在宏觀上分成二種修行(bhāvanā),即奢摩他與毘鉢舍那,二者各有其特性,合稱止觀。現代南傳上座部佛教,特别是缅甸佛教,又將修行分為「止乘者」(samatha-yānika)和「乾觀者(純觀者)」(sukkha-vipassaka)。

相關條目

  • 禅定
  • 三摩地
  • 等至
  • 九次第定
Giuseppe Zanotti Luxury Sneakers

註釋

外部連結

  • 蔡奇林 第四禪「捨念清淨」一語的重新解讀——兼談早期佛教研究的文獻運用問題(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釋見直 初期佛教「捨受」之研究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ext submitted to CC-BY-SA license. Source: 禪那 by Wikipedia (Historic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