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er au contenu principal





Text submitted to CC-BY-SA license. Source: by Wikipedia (Historical)


吕基亚与潘菲利亚行省


吕基亚与潘菲利亚行省


吕基亚与潘菲利亚是位于安纳托利亚南部的罗马帝国的一个行省。

历史

吕基亚与潘菲利亚行省是由韦斯巴芗皇帝(公元69-79年统治)创建的,他将吕基亚和潘菲利亚合并为一个行省。公元43年,克劳迪乌斯皇帝吞并了吕基亚地区,而潘菲利亚则曾经是加拉太行省的一部分。

在戴克里先皇帝(公元284-305年在位)的行政改革下,罗马行省缩小,使行省的数量增加了一倍,帝国划分为四个近卫大区和十二个管区。此行省被重新分为吕基亚和潘菲利亚两个独立的行省。两行省均属于东方大区下的亚细亚管区。

疆域与主要城市

韦斯巴芗划定的边界西起印都斯河(从卡里亚的上游山谷流出),从皮西迪亚高原延伸到布尔杜尔湖,再到阿帕梅亚南部。在北部和东部,边界线沿着利穆纳湖(今霍伊兰湖)和卡拉里斯湖(今贝伊谢希尔湖)的湖岸线延伸,又转向南,向着阿塔利亚湾延伸,并沿着托罗斯山脉向东十英里,到伊苏利亚;之后向南到达大海。这一边界是根据政治和经济因素确定的。

行省包括克珊托斯河,凯斯图斯河(今阿克苏河)和欧里梅敦河的整个盆地。主要城市位于后两条河的河口。在潘菲利亚,城市由通往安纳托利亚内部的数条道路相连接。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从阿塔利亚(安塔利亚)到阿帕梅亚的路。在吕基亚,从帕塔拉到老底嘉的道路沿海岸延伸。重要的城市有沿海的西代、托勒迈斯(Ptolemais)、加格、米拉和塞琉西亚,内陆的克雷穆纳、科尔巴萨 (Collbhasa)和皮西迪安高原上的科马,她是奥古斯都建立的罗马殖民地。在米利亚斯高原上有欧诺安达特勒斯尼撒波达利亚特尔梅苏斯特雷本纳等城市。吕基亚的其他重要城市包括培德内利苏斯阿利亚苏斯撒加拉索斯;沿着欧里梅敦河,有阿斯潘多斯佩尔盖两座城市,阿耳忒弥斯的一处圣地位于此。而该地区最重要的城市是帕塔拉,位于克珊托斯河口。

在戴克里先皇帝(公元284-305年在位)的行政改革下,罗马行省缩小,使行省的数量增加了一倍,帝国划分为四个近卫大区和十二个管区。吕基亚和潘菲利亚被分为两个独立的行省。两行省均属于东方大区下的亚细亚管区。

行省长官

以下名单来自于雷米·伯纳德的研究:

帝国司令官

  • 昆图斯·维拉纽斯 (公元43-48)
  • M·卡尔普尼乌斯·鲁弗斯(M. Calpurnius Rufus,48-53)
  • 提图斯·克劳迪乌斯·埃普鲁斯·马克卢斯 (53-56)
  • 盖乌斯·李锡尼·穆基阿努斯 (约60年)
  • 塞克斯图斯·马尔基乌斯·普里斯库斯(Sextus Marcius Priscus,67-70)
  • 马库斯·希里乌斯·弗朗托·内拉蒂乌斯·潘萨 (70-72)
  • 格奈乌斯·阿维迪乌斯·克勒尔·菲斯基利努斯(Gnaeus Avidius Celer Fiscillinus Firmus,72-74)
  • 卢齐乌斯·卢西库斯·奥克莱亚 (74-76)
  • 马尔库斯·佩特罗尼乌斯·印布里努斯(Marcus Petronius Umbrinus,76-78)
  • 提图斯·奥勒留·奎埃图斯(Titus Aurelius Quietus,78-81)
  • 盖乌斯·卡利斯塔纽斯·弗朗托(81-84)
  • 普布利乌斯·拜布尤斯·意大利库斯(84-87)
  • 盖乌斯·安提纽斯·奥鲁斯·鲁琉斯·夸德拉图斯(约90-93)
  • 卢修斯·多米蒂乌斯·阿波利纳里斯(约93-96)
  • 卢齐乌斯· 尤里乌斯·马里努斯·凯奇琉斯·辛普雷克斯 (96-99)
  • 盖乌斯·特波纽斯·普罗库卢斯·梅丢斯·莫德斯图斯 (99-103)
  • 昆图斯·庞贝乌斯·法尔科 (103-105)
  • 提比略·尤利乌斯·弗鲁吉(Tiberius Julius Frugi,113-115)
  • 盖乌斯·特雷比乌斯·马克西姆斯(Gaius Trebius Maximus,115-117)
  • 提图斯·庞波尼乌斯·安提斯提安努斯·弗尼苏拉乌斯·维托尼安努斯 (117-119或120)
  • 盖乌斯·瓦列里乌斯·塞维鲁(120-122或121-123)
  • 马尔库斯·弗拉维乌斯·阿佩尔(Marcus Flavius Aper,约125-128)
  • 普布利乌斯·苏菲纳斯·维鲁斯(Publius Sufenas Verus,128?-131? )
  • ? Mettius Modestus(130-133)
  • [Domiti]us Seneca(133-135 136)
  • 提图斯·卡勒斯特里乌斯·提罗·尤利乌斯·马特尔努斯(Titus Calestrius Tiro Julius Maternus,135 136-138)
  • 格奈乌斯·阿里乌斯·科尔内琉斯·普罗库卢斯(138-140)
  • Julius Aqui[linus](140-142)
  • 德基穆斯·尤尼乌斯·佩图斯(Decimus Junius Paetus,?142-?144)
  • 昆图斯·沃孔纽斯·萨克斯·菲杜斯(143-147)
  • 盖乌斯·尤利乌斯·阿维图斯(Gaius Julius Avitus,?147-?149)
  • 德基穆斯·鲁普利乌斯·塞维鲁(Decimus Ruplius Severus,149-151)
  • 尤利乌斯·普罗库卢斯(Julius Proculus,152年9月可确认)
  • 盖乌斯·塞普提米乌斯·塞维鲁(Gaius Septimius Severus,约154和159)

元老院总督

  • 普布利乌斯·维盖琉斯·萨图尔尼努斯(约162-164)
  • Sal [...](介于162和167之间)
  • 提比略·尤利乌斯·弗鲁吉(Tiberius Julius Frugi,约167/168)
  • 李锡尼·普里斯库斯(Licinius Priscus,178年3月23日可确认)
  • 盖乌斯·尤利乌斯·萨图尔尼努斯(Gaius Julius Saturninus,?178/179)
  • M? Claudius Cassius Apronianus (?179/180)
  • 小马尔库斯·伽维乌斯·努米西乌斯(Marcus Gavius Crispus Numisius Junior,约182-184)
  • 马库斯·翁布里乌斯·普里默斯 (约185年)
  • 盖乌斯·庞波尼乌斯·巴苏斯·特内提阿努斯(Gaius Pomponius Bassus Ternetianus,186?/ 187?)
  • 马尔库斯·弗拉维乌斯·卡尔米尼乌斯·阿特纳戈拉斯(Marcus Flavius Carminius Athenagoras,在康茂德统治期间)
  • 苏尔皮基乌斯·尤斯图斯(Sulpicius Justus,190年代)
  • 格奈乌斯·庞培·赫尔米普斯·埃利亚努斯(Gnaeus Pomepeius Hermippus Aelianus,介于180和212之间)
  • 盖乌斯·波尔基乌斯·朗吉努斯(Gaius Porcius Priscus Longinus,卡拉卡拉统治时期?)
  • 提图斯·弗拉维乌斯·菲利努斯(Titus Flavius Philinus,约225-230)
  • 昆图斯·拉尼努斯·霍诺拉提阿努斯·费斯图斯(Quintus Ranius Terentius Honoratianus Festus,亚历山大·塞维鲁统治时期)
  • 提比略·波列纽斯·亚美纽斯·佩雷格里努斯(242/243)
  • [...] Julianus Sura Magnus (约245)
  • Ae(lius)? Pollio (249-251)
  • 普布利乌斯·尤利乌斯·埃米利乌斯·阿奎拉(Publius Julius Aemilius Aquila,约253-276)

注释

参考文献

  • Fatih Onur (2008). "Two Procuratorian Inscriptions from Perge". Gephyra 5: 53–66
  • Jones,A. H. M., The Cities of the Eastern Roman Provinc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academic monograph reprints, 1998; ISBN 978-0199240098
  • Şahin, Sencer Mustafa Adak (2007). Stadiasmus Patarensis. Likya Eyaleti Roma Yollari / Itinera Romana Provinciae Lyciae, Arkeoloji Sanat Yayinlari, 2011;ISBN 978-6053962670 (in Turkish)
  • Syme R., "Galatia and Pamphylia under Augustus: The Governorships of Piso, Quirinius and Silvanus", Klio, 27 (1934), pp. 122–147;
  • Syme R., "Pamphylia from Augustus to Vespasian", Klio, 30 (1937), pp. 227–231


Giuseppe Zanotti Luxury Sneakers

Text submitted to CC-BY-SA license. Source: 吕基亚与潘菲利亚行省 by Wikipedia (Historical)






Text submitted to CC-BY-SA license. Source: by Wikipedia (Historical)


文化布尔什维克主义


文化布尔什维克主义


文化布尔什维克主义(德語:Kulturbolschewismus)是納粹德國支持的批评家用來批評世俗主义、現代主義和進步主義文化运动的术語。

在20世纪20年代的魏瑪共和國,当时马克斯·恩斯特和马克斯·贝克曼等德国艺术家被阿道夫·希特勒、纳粹党和其他德国民族主义者谴责为“文化布尔什维克”。1938年2月,尤利烏斯·埃佛拉同樣提到了文化布尔什维克主义。

参考文献

相关条目

  • 犹太布尔什维克主义

Text submitted to CC-BY-SA license. Source: 文化布尔什维克主义 by Wikipedia (Historical)


僧侶體


僧侶體


僧侶體hieratic)是古埃及時期書吏用來快速記錄的手寫體,與同一時期發展的聖書體有密切的關係。「僧侶體」由公元2世紀亞歷山大的革利免命名,詞源來於希臘文γράμματα ἱερατικάgrammata hieratika),意思是「僧侶的文字」,這是由於僧侶體是數千年來都只用作宗教文字。

發展

僧侶體在埃及早期王朝(Protodynastic Period)開始使用,但不是由聖書體演變而成,因為沒有聖書體字形的證據。聖書體用於石碑銘刻最早在埃及第一王朝,那時候書吏已經使用僧侶體,可見兩種文字在同一時期發展而成。(但这种说法目前还有相当的争议)

僧侶體一直在古埃及時期和羅馬統治時期使用。公元前660年世俗體(Demotic)取代僧侶體,用來紀錄非宗教事務。直至公元3世紀,僧侶仍然使用僧侶體。

特徵

僧侶體跟一般手寫體不同,閱讀方向從右到左。起初僧侶體可以直書和橫書,但在埃及第十二王朝後橫書成為標準書寫方法,除了可避免書寫時弄糟紙上其他文字和增加書寫速度,也使閱讀書卷更方便。

僧侶體有潦草和合字的特徵,文字較聖書體規範化。僧侶體有時使用附加符號以識別相似字形,一些複雜的符號可以在一劃中完成。

從埃及第二十王朝中期至埃及第二十六王朝早期,底比斯地區使用由上埃及行政文件衍生的「僧侶異體」(Abnormal Hieratic),後來被下埃及書吏使用的世俗體所取代。

影響

僧侶體對數個其他文字有影響,最明顯的是其演化而成的世俗體,還有麥羅埃文、科普特字母(Coptic alphabet)和古努比亞字母(Old Nubian alphabet)。早期希伯來字母使用僧侶體數字。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Giuseppe Zanotti Luxury Sneakers

外部連結

  • Ancient Egyptian scripts - Hieratic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The Hieratic Script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ext submitted to CC-BY-SA license. Source: 僧侶體 by Wikipedia (Historical)






Text submitted to CC-BY-SA license. Source: by Wikipedia (Historical)






Text submitted to CC-BY-SA license. Source: by Wikipedia (Historical)






Text submitted to CC-BY-SA license. Source: by Wikipedia (Historical)






Text submitted to CC-BY-SA license. Source: by Wikipedia (Historical)


新教圣彼得保罗堂 (卡罗维发利)


新教圣彼得保罗堂 (卡罗维发利)


新教圣彼得保罗堂(Kostel svatého Petra a Pavla)是捷克卡罗维发利的一座新教教堂,位于帝国水疗中心(Císařských lázní)以东约100米。它原属路德宗,现属捷克斯洛伐克胡斯教会。新罗马式建筑。

1995年,该建筑列为捷克保护文物。

历史

这座教堂建于1854-1856年,位于肖伯格-利佩伯爵夫人的地产上,她将其用于为非天主教水疗客人建立祈祷室。建筑的赞助人是汉诺威国王乔治五世。建筑师古斯塔夫·海因。1856年7月1日举行第一次礼拜。普鲁士国王威廉四世来到卡罗维发利接受治疗,参观了教堂,倡议筹集资金,用于扩建教堂,并修建钟楼。1865年6月13日钟楼开始施工,1866年6月15日,完工的钟楼敲响了钟声。1864–1866年,教堂完成了正立面,采用新罗马式风格。伯爵夫人的别墅则改建为牧师住宅。1893年5月9日,利佩王子去世,1893-1894年,莱比锡建筑师朱利叶斯·泽西格(Julius Zeissig)对立面进行了改建。完成后于1894年5月3日举行礼拜。

自1952年起,该堂由捷克斯洛伐克胡斯教会使用。

参考


Text submitted to CC-BY-SA license. Source: 新教圣彼得保罗堂 (卡罗维发利) by Wikipedia (Historic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