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er au contenu principal

大天五事


大天五事


大天五事,是關於阿羅漢餘習和證道機緣的五種說法,最早見於說一切有部《發智論》的記載,《大毘婆沙論》稱其是大天比丘所提出,因僧眾對五事的意見分歧而導致佛教根本分裂。《大毘婆沙論》稱支持五事者成立為大众部,《異部宗輪論》稱此次根本分裂發生在大約佛陀涅槃百年後,此後百年又有同名“大天”提出同樣“五事”,在印度南部創立制多部。

五事

迦旃延尼子《發智論》記載了五事,《大毘婆沙論》稱其為「假名比丘所起惡見」並做了解說駁斥:

《發智論》稱“餘所誘”和“道因聲故起”是非因計因的戒禁取,“無知”、“猶豫”和“他令入”是誹謗阿羅漢的邪見。南傳赤銅鍱部《論事》有相似的五事記載,但未提及大天這個人物,覺音註釋稱“餘所誘”和“道因聲故起”為東山住部和西山住部的邪執,“無知”、“猶豫”和“他令入”為東山住部的邪執。

窺基《瑜伽師地論略纂》記載:

褒貶迥異的二種記載中,“無知”和“猶豫”的對象不同,“他令入”的主體不同,“道因聲故起”的行為不同;“餘所誘”的論述是一致的,諍論點是“不淨從外因誘惑出”還是“不淨從內因煩惱出”,此事在律藏中僅見於《毘尼母經》中薩婆多尊者的論述。“餘所誘”是大眾部和分別說部宗義“阿羅漢無退義”和說一切有部宗義“阿羅漢有退義”之間根本分歧的具體實例體現。

根本分裂

唐朝玄奘譯《大毘婆沙論》記載,在摩揭陀國華氏城雞園寺中,比大天更資深的比丘都已去世,輪到大天成為上座主持布薩誦戒;大天誦出自造五事偈頌,部分僧眾反對而起諍論,支持大天者人數多,故國王呵責少數派僧眾,少數派因而遷居迦濕彌羅國。《異部宗輪論》記載支持大天五事教義的部派有:大眾部、多聞部、制多山部、西山住部、北山住部,以及雪山部。唐朝玄奘譯《異部宗輪論》記載因五事導致的根本分裂發生在孔雀帝國阿育王時代。

佛滅第三百年初(即佛滅二百多年後),迦濕彌羅國支持大天五事的“本上座部”避居雪山改名雪山部後,擁戴《發智論》並反對大天五事者成立了著名的說一切有部。雪山部認可大天五事,究其原因,要么是雪山部忘卻了傳統,要么是五事諍論實際上發生在最早記載五事的《發智論》所處的時代。

大天因緣

姚秦失譯的《十八部論》和陳朝真諦譯《部執異論》中,佛滅百年後提出五事導致根本分裂的是三比丘或外道。唐朝玄奘譯《大毘婆沙論》補充記載了五事的“大天因緣”,稱其為因大天比丘惡行而起的惡見,他出家前淫母殺父、殺阿羅漢、殺母,出家後妄稱上人,並在弟子追問下立五惡見而破和合僧。

此節所載“由他入不能自知”與前文的“但由他而得度脫”有差異。《大毘婆沙論》更記載稱大天去世後,火化時無法點燃,後澆上狗屎才迅速燒成灰燼,骨灰被大風吹散無遺。

唐朝玄奘譯《異部宗輪論》記載佛滅百年後提出五事者為大天比丘,在佛陀入滅兩百年後,又有一位大天曾是外道,於大眾部中出家,他也被稱為「賊住大天」,他重新宣揚“大天五事”學說,導致諍論和部派分裂。他居住在制多山中,因此他的部派被稱為制多部。

折衷評斷

後世學者或有承襲“大天因緣”而作出折衷評斷,擇可通之事理以釋五事,並許為事實,而大天本人是虛妄開脫。 真諦《部執異論疏》:

吉藏《三論玄義》:

學術研究

有研究認為,大天五事主張阿羅漢功德不圓滿,按照大乘佛教教義,五事中的「為餘所誘」、「猶有無知」、「亦有猶豫」都是習氣,影響了大乘佛教唯識學的「種子」與「不染汙無知」的說法。

註釋與引用


Text submitted to CC-BY-SA license. Source: 大天五事 by Wikipedia (Historic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