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er au contenu principal

大念处经


大念处经


大念處經》(巴利語:Mahāsatipaṭṭhāna Sutta)是巴利三藏《長部》第22篇經,又收錄於《中部》第10篇,名為《念處經》(巴:Satipaṭṭhāna Sutta),在上座部佛教中作為當代毘婆舍那禪修的基礎極受重視。

在漢譯佛典中,對應於說一切有部的《中阿含經》第98篇的《念處經》( 梵語:Smṛtyupasthāna Sūtra स्म्र्युपस्थान सूत्र)以及大眾部末派或不明部派的《增壹阿含經》壹入道品的第1經。此外,在《持世經·四念處品》、《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四念處品》、《涅槃經·聖行品》、《寶雲經》卷第四等大乘佛經中,亦有講述四念處的經文。

釋名

大念處經,巴利語Mahāsatipaṭṭhāna 由Mahā-sati-paṭṭhāna 三詞合成,Mahā 是形容詞,大或多。sati 念、記憶、深切注意。paṭṭhāna,出發或建立。。念處是念之出發點,念之基礎,或念之現起,念之建立。

內容

佛陀在俱盧國的劍磨瑟曇(巴:Kammasadhamma;梵:Karmasadharma)城時,教導比丘等四眾弟子,度憂愁、滅苦惱,獲得正道的方法,就是修行四念處。

佛陀在經中對四念處的義理和修行做了詳細解釋。於「身念處」說明了入出息,威儀(行住坐臥),正知,不淨(三十二身分),四界分別,墓地。於「受念處」解釋苦、樂、不苦不樂,三種受,於「心念處」說明了觀察心的八對十六種現象,包括貪無貪、瞋無瞋、痴無痴、集散、廣不廣大、更不更上、定不定、解脫不解脫。於「法念處」又說明就五蓋、五取蘊、六處、七覺支、四聖諦,如法觀察。最後以勉勵弟子精勤修行,得證解脫作結。

本經以修習四念處為綱領,由如實觀察身、受、心、法,把握「身不淨、受是苦、心無常、法無我」之相,對治眾生淨、樂、常、我之四顛倒想,修得慧觀,知見苦、無常、無我之三法印,於世間一切事物無所執取,諸漏斷盡,達於涅槃之境。

比較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 大念處經(念住大經) (DN 22 Mahāsatipaṭṭhānasuttaṃ) (府城佛教網)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大念住經經文:
    • 白話版
    • 巴利原文
    • 英譯一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英譯二
    • 文言文版一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江鍊百譯)、文言文版二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鄧殿臣、趙桐譯)、文言文版三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元亨寺譯)
  • 中文注解
    • 《念處之道:大念處經講記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性空法師
    • 《舍利弗阿毘曇論 ·念處品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心念處「有欲心」至「有勝心」之解釋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分別論·念處分別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無礙解道·念住的談論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阿毘達磨法蘊足論·念住品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四法品》
    • 《阿毘達磨品類足論·辯千問品》卷十一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卷十二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見蘊·念住納息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阿毘曇甘露味論·三十七品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雜阿毘曇心論·賢聖品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阿毘達磨俱舍論·分別賢聖品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阿毘達磨順正理論·辯賢聖品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大智度論·初品·三十七品義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大智度論·釋四念處品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瑜伽師地論·聲聞地·瑜伽處》釋四念處之部份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諦品》釋四念處之部份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大乘義章·淨法聚·三十七道品義》「第二門中別解道品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四教義》卷四「明別相四念處位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卷五「明總相四念處位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諸法無諍三昧法門》卷下「四念處觀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英文注解
    • 《The Way of Mindfulness》(巴利義註)Commentary on Satipatthana Sutta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Collection James Bond 007

Text submitted to CC-BY-SA license. Source: 大念处经 by Wikipedia (Historical)